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6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元担忧、情感表达与友善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元担忧量表、情感表达量表和友善量表对170名工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性别对外向思维、友善易接近性和有益性有显著的影响;年级对友善的易接近性有显著影响;在情感描述不能和自我概念上存在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②元担忧对友善存在直接负向预测作用,对情感表达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情感表达对友善存在直接负向预测作用。结论:打破元担忧恶性循环.增加情感表达,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对他人的友善表现。  相似文献   
2.
<正>静脉输液是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老年人一旦患了急性病,常常选择静脉输液治疗,由于老年患者身体耐受力下降、感觉能力降低、沟通交流不易、易怒和恐惧等客观因素,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患者的不满意,导致满意度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近年来我院门诊输液老年患者逐年增多,本研究对我院400例门诊老年输液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输液结束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肾脏CT平扫图像纹理分析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WHO/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明确病理分级的90例ccRCC患者,按照7∶3的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63例)及测试组(27例)。根据2016版WHO/ISUP分级标准,将Ⅰ、Ⅱ级归为低级别组(53例),Ⅲ、Ⅳ级归为高级别组(37例)。在CT平扫图像上逐层勾画肿瘤ROI,提取93个纹理特征,利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对特征参数进行降维,并建立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以病理分级结果为金标准,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ccRCC病理分级的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结果经降维和交叉验证后筛选出10个非零系数的纹理特征,根据这10个特征及其对应系数的线性加权形成预测ccRCC新病理分级的影像组学风险评分,并建立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训练组中的AUC值为0.933(95%CI 0.862~1.000),其判断WHO/ISUP分级高级别ccRCC的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89.2%,准确度为90.5%,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的校准度较好(P=0.257)。在测试组中的AUC值为0.875(95%CI 0.734~1.000),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87.5%,准确度为81.5%,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的校准度较好(P=0.125)。结论基于平扫CT纹理分析构建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对ccRCC WHO/ISUP病理分级的评估具有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认知护理联合流程管理对四肢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6月就诊的四肢骨折患者86例,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认知护理联合流程管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和健康行为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3个月后健康行为评分(135.96±12.54)分高于对照组的(118.78±12.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3个月后生理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总体健康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护理联合流程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四肢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建立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肾损伤的代谢组学影响,探讨肝豆灵的肾脏排铜机制。方法〓实验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肝豆灵组。造模结束后,以TUNEL法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分析大鼠肾组织小分子代谢物。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1);苯丙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肌苷、天冬氨酸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肝豆灵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1);苯丙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肌苷、天冬氨酸含量升高。结论〓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肾损伤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涉及对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支链氨基酸(亮氨酸、缬氨酸)的调节;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调节肾脏氨的代谢。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我院门诊患者退药情况进行分析,采取合理措施降低退药率,保证药品质量,从而提高我院药房管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方法:分析2013年6~12月我院门诊药房退药数据,根据退药科室、退药原因、退药剂型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在退药原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因医生开错处方导致退药的高达17.1%,患者退药金额共计52732.9元,其中神经类用药的退药金额最大,为23648.72元,所占比例为21.32%,皮肤外用药的退药比例和退药金额都较大,分别为48.34%和16705.85元,口服片剂占59.76%,注射剂占29.83%。结论:为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强化医生合理用药意识,保证患者安全,减少退药,需要药师与医生协作与配合。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2013~2017年广西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居民慢性病的死亡情况,为更好地预防与控制慢性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收集整理2013~2017年广西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居民慢性病的死亡信息,对慢性病顺位、死因构成、死亡率特点及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进行分析。结果 广西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居民慢性病死亡以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为主。慢性病死亡率为545.82/10万(标化死亡率为526.14/10万),其中男性、女性、城市和乡镇慢性病死亡率分别为643.29/10万、439.48/10万、474.10/10万和578.18/10万。女性居民不同年份慢性病死亡率比较,呈上升趋势(χ2=63.120,P=0.001),城市居民亦呈上升趋势(χ2=210.790,P=0.001),而乡镇居民呈下降趋势(χ2=13.420,P=0.001)。男性慢性病死亡率高于女性(χ2=8 874.550,P=0.001)。乡镇居民慢性病死亡率高于城市居民(χ2=1 987.470,P=0.001)。慢性病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0~4岁组人群主要死于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65岁以上人群中,死于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比例较高。2013~2017年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依次为19.62%、19.78%、19.60%、19.34%和20.10%。结论 广西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女性和城市居民不同年份慢性病死亡率变化呈上升趋势,乡镇居民呈下降趋势。男性慢性病死亡率高于女性,乡镇高于城市,不同年龄段主要慢性病死因不同,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居民的死亡原因及顺位,为当地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下载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的死亡数据终审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死亡率、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2010—2012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居民年粗死亡率分别为620.09/10万、634.77/10万和709.18/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08.12/10万、621.04/10万、683.56/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前4位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伤害,占全死因构成的82.56%;其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70.49%。结论慢性病在总死亡中的比例最高,是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因,慢性病和伤害的预防、干预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入院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联合对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293例患者,根据MPV及PDW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3组:低(MPV+PDW)组(n=2019);MPV+PDW异常组(即高MPV+低PDW或低MPV+高PDW,简称MPV+PDW异常组,n=333);高(MPV+PDW)组(n=1941)。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基线资料分析表明,与低(MPV+PDW)组患者相比,高(MPV+PDW)组患者合并糖尿病者更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更低,糖化血红蛋白更高,使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更低(P均<0.05)。与低(MPV+PDW)组比较,高(MPV+PDW)组患者心原性死亡率更高[17(0.9%)vs 5(0.2%),P=0.021],全因死亡发生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3%)vs 16(0.8%),P=0.298]。Kaplan-Meier分析表明,高(MPV+PDW)组患者心原性死亡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别(log-rank P=0.02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接受PCI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高(MPV+PDW)组患者的2年心原性死亡的发生风险显著高于低(MPV+PDW)组患者(HR=3.497,95%CI:1.155~10.586,P=0.027)。结论:在接受择期PCI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高MPV高PDW与远期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