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新入护士职规范化培训心理应激的质性研究,发现培训工作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完善培训计划,提高培训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结果共访谈了18名新入职护士,共提炼了5个主题,分别为心理变化、压力源、社会支持、收获及需求。结论新入职护士是医院护士队伍的新生力量,其专业决定了医院未来护理队伍的发展水平,医院可通过了解新入职护士心理状态、压力源、社会支持及培训需求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完善培训方案,加强护理人文培养,提高新入职护士的培训效果,提升规范化培训内涵。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治疗儿童孤独症的金标准,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目的:评价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7例儿童孤独症患者非随机分为脐血组、混合组和对照组.脐血组应用脐血单个核细胞加康复训练治疗;混合组联合应用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加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行康复训练治疗.脐血组和混合组患者在干细胞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6个月分别行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查,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3组患者在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6个月分别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异常行为量表(ABC)评估.结果与结论:脐血组和混合组患者在干细胞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6个月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意义异常变化,干细胞治疗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根据CARS和ABC评分,3组治疗均有效,其疗效比较:混合组优于脐血组,脐血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4.
1997年底,日本学者报道了一种与肝功能异常有关的新型病毒,并将之命名为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1]。为了解我国病因不明患者肝及肝外组织中TTV感染状况,我们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标本来源:选自北京佑安医院1996~1999年经血清学方法及肝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排除了甲~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27例患者的肝穿组织。患者年龄20~68岁,男19例,女8例,均无饮酒史、自身免疫疾病及药物史。另又选取8例1990~1997年收集的非甲~庚的慢性肝病死亡病…  相似文献   
5.
输血传播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97年日本学者发现了一种与输血后肝炎相关的DNA病毒,即输血传播病毒(TTV)之后,有关TTV基因分型和变异、流行概况、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等研究取得了进展,本文就这一方面的报道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构建程序死亡受体1(PD-1)敲除及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修饰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GPC3-PD1gRNA-CART cells),研究其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体外杀伤作用,以及其对肝癌动物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制备GPC3-PD1gRNA-CART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D-1、GPC3 CAR的表达情况。体外实验中,设立不同的效靶比(1:1、2:1、4:1),用LDH法测定刀豆蛋白刺激后的GPC3-PD1gRNA-CART细胞体外对HepG2细胞株的杀伤率,检测刀豆蛋白刺激后的GPC3-PD1gRNA-CART细胞和HepG2细胞株共孵育18 h后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释放水平。设置受刀豆蛋白A刺激的和未受刀豆蛋白A刺激的GPC3修饰的CART细胞(GPC3 CART cells)作为对照组。于重度免疫缺陷小鼠(NDG小鼠)皮下注射HepG2细胞建立肝癌动物模型,观察GPC3-PD1gRNA-CART细胞体内抑瘤作用。实验分为模型组、实验组(GPC3-PD1gRNA-CART组、GPC3 CART组),模型组和实验组通过皮下注射1×10^6个HepG2细胞造模,在肿瘤长径达3 mm后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5×10^6个GPC3-PD1gRNA-CART细胞或GPC3 CART细胞,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射0.9%NaCl,每周注射1次,共3周,注射体积均为0.2 ml。每隔2天观测肿瘤体积情况,治疗3周后取皮下肿瘤组织,HE染色检测肿瘤组织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GPC3 CAR表达率为98.8%。GPC3 CART细胞PD-1的表达率为11.1%,经刀豆蛋白A刺激后,PD-1的表达率上升至92.1%,而GPC3-PD1gRNA-CART细胞的PD-1表达率仅为60%,证实了PD-1有效敲除。当效靶比为1:1、2:1、4:1时,随着效靶比的增加,刀豆蛋白刺激后的GPC3-PD1gRNA-CART细胞对HepG2的杀伤效果和IFN-γ的释放水平也随着效靶比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效靶比的情况下,刀豆蛋白A刺激后的GPC3-PD1gRNA-CART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效果显著高于刀豆蛋白A刺激后的GPC3 CART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效果(P<0.05),且刀豆蛋白A刺激后的GPC3-PD1gRNA-CART细胞和HepG2细胞共孵育后IFN-γ的释放水平也显著高于刀豆蛋白A刺激后的GPC3 CART细胞和HepG2细胞共孵育后IFN-γ的释放水平(P<0.05),证明PD-1的敲除可以逆转CART细胞的功能抑制。治疗3周后GPC3-PD1gRNA-CART组抑瘤率为87.30%,与GPC3 CART组(69.03%)和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组织HE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相比模型组,实验组肿瘤细胞显著减少,GPC3-PD1gRNA-CART组治疗效果优于GPC3 CART组。结论GPC3-PD1gRNA-CART细胞可解决肿瘤逃逸问题,能于体内外高效靶向杀伤肿瘤细胞,为后续肝癌治疗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TT病毒DNA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底 ,日本学者报道了一种与肝功能异常有关的DNA病毒 ,并命名为TT病毒 (TTV) [1] 。为了解我国病因不明肝炎患者中TTV感染状况 ,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了血清及肝组织中TTV表达情况 ,现报道如下。一、研究对象及标本来源患者年龄 2 0~ 6 8岁 ,男 19例 ,女 8例 ,均无饮酒史 ,自身免疫疾病及药物肝损史等。肝组织标本 2 7份选自北京佑安医院 1996~ 1999年不明原因肝炎患者活检肝组织 (两例有随访 ) ,组织经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 ,5 .0 μm厚连续切片备检。同时采集相应的血清标本冻存于 - 2 0…  相似文献   
9.
抗丁型肝炎病毒mAb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基因工程表达丁型肝炎病毒抗原蛋白 (HDAg)为抗原 ,建立分泌单克隆抗体 (mAb)的杂交瘤细胞系 ,并对其分泌的mAb进行鉴定。方法 :用Ni NTA技术纯化HDAg免疫BALB/c小鼠 ,取脾细胞及骨髓瘤细胞按常规方法融合、筛选、克隆化及腹水注射制备mAb。采用ELISA及免疫组化技术进行鉴定。结果 :筛选出 2株能稳定分泌特异性抗 HD的mAb杂交瘤细胞株 (HD1,HD2 ) ,经多次复苏传代仍能稳定分泌抗体 ,特异性强 ,效价高。应用于ELISA测定患者血清HDAg均呈特异性阳性反应。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显示 ,针对该mAb的抗原主要分布于细胞核或浆内。结论 :此两株丁肝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抗体对丁肝抗原具有特异亲和性 ,为丁型肝炎病毒的临床诊断及病理检测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探讨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在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作用和优缺点。方法:随机将67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氯磷定和长托宁救治,氯磷定和常规阿托品救治对照组。结果:治疗组37例,无死亡;对照组30例,死亡1例。长托宁治疗效果优于阿托品,其药物作用时间长,毒副作用小,用药次数、用药总量均明显减小(P<0.05)。结论: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长托宁优于阿托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