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摘要: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HIV/AIDS患者蛋白印迹试验(WB)的带型分布特征,分析WB带型的分布规律,深化对WB试验检测结果的认识。方法对2015至2016年HIV/AIDS患者的WB带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1054例HIV/AIDS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前3的条带分别为gp160(100%)、gp120(100%)及p24(99.05%),带型的组合以全带和次全带为主占82.83%。条带数≤4条组HIV抗体初筛值低(P<0.001),不同年龄组中p24和p55抗体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28);不同民族中p66、p51以及p55抗体出现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01以及P=0.009),不同传播途径中gp41、p31以及p55的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18以及P=0.043)。结论对综合医院HIV/AIDS患者的WB带型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医院就诊人群HIV抗体的反应规律,为HIV抗体检测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溶性共刺激分子在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表达差异及2种感染免疫状态的差异。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析比较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与未复发者,CHB患者与健康对照者sCTLA-4、sCD28、sCD80、sCD86、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差异。结果 CHB患者sCTLA-4、sCD80、sCD86、IFN-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但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者IFN-γ显著低于未复发者(P0.05),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sCTLA-4及sCD86水平与病毒复制相关,sCD80及IFN-γ水平与肝脏损伤有关。结论负性可溶性共刺激分子可作为反映CHB感染的标志物,但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者仅IFN-γ可作为反映感染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正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的感染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了解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梅毒感染情况,探讨相关因素,对于有效的治疗和控制HIV合并梅毒感染,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2014-2015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的HIV合并梅毒感染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梅毒合并HIV感染的临床特征,降低感染梅毒对HIV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PNPLA3rs738409基因突变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NKI、Embase、Ovid数据库,搜索有关PNPLA3rs738409基因多态性与单纯非酒精性肝病肝损伤相关性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4月,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提取数据资料后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PNPLA3rs738409位点发生突变的患者体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突变的人群,而在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的研究中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PLA3基因的突变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损伤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相关肿瘤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1607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感染途径等。结果 1607例HIV/AIDS患者中,合并肿瘤的患者共计64例,总检出率为3.98%;40~49岁患者占31.25%(20例);男55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6.11:1;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异性性行为和男男性行为的感染率分别为75.00%、3.13%;其中艾滋病相关肿瘤(ADCs)12例(18.75%),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非艾滋病相关肿瘤(NADCs)52例(81.25%),胃癌为6例(9.38%),肺癌、肝癌各有5例(7.81%);合并乙肝、梅毒感染者最常见,各占15.63%,乙肝梅毒、乙肝EB病毒双重感染者分别占4.69%、1.56%。11例患者已死亡(17.12%),非艾滋病相关性肿瘤患者占19.23%(10/52)。结论 HIV/AIDS患者合并肿瘤例数2015、2016年较2014年增多,以男性为主,加强HIV/AIDS患者肿瘤筛查与长期监测,同时重视肿瘤患者HIV常规检查,防止HIV病毒传播和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1~2017年新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为综合医院的HIV/AIDS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1~2017年新发HIV/AIDS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确证阳性率及新发HIV/AIDS患者的分层分布,并分析及其传播途径的分布特征。  结果  2001~2017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HIV筛查的患者共1 520 228例,其中门急诊患者285 983例,住院患者1 234 245例。共确证新发HIV/AIDS患者4 037例,总确证阳性率为0.27%,门急诊患者和住院患者2001~2013年确证阳性率增加,2014~2017年略有下降。2001~2017年男性、女性新发HIV/AIDS患者分布总体体比例为3.49:1,历年比例在1.65:1和5.08:1之间波动;以汉族(88.23%)、低学历(58.66%)、已婚者(54.75%)、农民/牧民(26.33%)为主要人群;青少年(15~29岁)、中老年群体(≥50岁),高学历群体(高中以上),未婚群体分布均呈增长趋势。传播途径分析显示,17年间,异性传播比例稳定在60%左右,同性传播途径增长明显(χ趋势2=14.436,P<0.005),从2008年开始增长后稳定在15%左右。注射毒品(χ趋势2=71.633,P<0.005)和血液传播(χ趋势2=16.672,P<0.005)途径均明显下降。899例女性新发HIV/AIDS患者中77.20%为异性传播,无同性传播;3138例男性中61.41%为异性传播,18.10%为同性传播。同性传播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异性传播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上升。母婴传播则集中在0~15岁(100%)。  结论  17年来,西南地区单中心新发HIV/AIDS经历长期增长后渐入平缓期,青少年、中老年,高中以上学历,未婚群体增长明显。注射毒品和血液传播HIV/AIDS的途径得到控制,异性传播仍为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