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7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倒刺电极(Tined-lead)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S骶神经调节(SNM)的初步疗效。方法对5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新型倒刺电极,在X线监测下将电极植入S3骶神经孔,进行SNM。术前、术后详细记录排尿日记,用影像尿动力学方法评估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结果患者1(隐性骶裂)术后排尿次数和排尿量分别改善22%和49%;患者2(隐性骶裂)术后排尿次数、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分别改善0.7%、11%和46%;患者3(隐性骶裂)术后排尿次数、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分别改善0.4%、18%和44%。患者4(脑外伤)术后漏尿次数和漏尿量分别改善36%和54%。患者5(高位截瘫)术后间歇导尿次数和导尿量分别改善42%和54%,尿动力学参数改善37%~45%。结论用新型倒刺电极进行SNM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可供选择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就随之产生,并可伴随终生。由此而引起的泌尿系梗阻和感染,其预后是严重的。唐山地震后12年统计,45%脊髓损伤患者死于慢性肾功衰竭。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更多的医师已认识到脊髓损伤早期对泌尿系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三种不同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三种不同术式的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并观察疗效。方法1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膀胱扩大手术。其中7例(10侧)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2例行自体膀胱扩大术,1例行输尿管膀胱扩大术。术后随访1~42月,经B超或磁共振尿路造影(MRU)、肾功能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与术前比较,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患者肾积水明显缓解或消失;4例血清肌酐明显下降;10侧膀胱输尿管返流均消失,膀胱容量和顺应性明显改善。自体膀胱扩大中的1例脊膜膨出患者,术后1月膀胱容量增加了13 mL,但顺应性改善不明显;另1例脊髓损伤患者的自主神经过反射症状得到部分缓解。接受输尿管膀胱扩大术的1例隐性骶裂患者,术后膀胱容量增加显著,肾积水状况改善,血清肌酐下降。本组9例患者术后均能掌握并坚持自行间歇导尿术。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仍然是目前神经源性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治疗的金标准。有返流性巨输尿管的患者(尤其小儿)可选择输尿管膀胱扩大术。自体膀胱扩大术的选择要慎重,相对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来说其容量扩大有限,疗效尚待大样本长期的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脊柱裂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探讨其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尿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33例脊柱裂患者采用非完全同步影像尿动力学方法评估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了解膀胱的感觉、稳定性、顺应性、相对安全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等储尿功能参数,以及排尿期逼尿肌压力、有无逼尿肌内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等排尿功能参数。将患者按照有无肾积水或返流、肾功能损害分为上尿路损害组和非损害组,统计比较各组中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脊柱裂患者上尿路损害的发生率约为51%(17/33),其中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率为33%(11/33),无返流性肾积水发生率为18%(6/33)。在肾积水患者中,64.7%具有膀胱输尿管返流。上尿路损害组的膀胱顺应性和相对安全容量等参数与非损害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脊柱裂患者具有较高的上尿路损害发生率,其中膀胱输尿管返流占较大比例。膀胱顺应性下降及相对安全容量小可能是患者发生上尿路损害的主要尿动力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人工尿道括约肌治疗真性压力性尿失禁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人工尿道括约肌 (artificial urinary sphincter,AUS)是治疗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方法之一 ,它利用特制的尿道袖套包裹于尿道周围 ,并由储水囊及控制泵来控制尿道袖套的充胀和减胀 ,以达到控尿和排尿的目的。近年来 ,国外十分重视对人工尿道括约肌的临床应用。我科于 2 0 0 2年 9月应用 AMS80 0型人工尿道括约肌成功医治了一名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术后患者控尿效果显著 ,随访 9个月 ,控尿呈完全干燥状态。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4 6岁 ,因“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术后 2 1年 ,伴尿液不受控制流出”收入院。患者因工伤造…  相似文献   
6.
肾母细胞瘤是常见的小儿腹膜后肿瘤.近30年来,其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其总体生存率已达90%.新的治疗方案要求有最高的治愈率,同时要求治疗的毒性反应最小.本文结合我院病例讨论肾母细胞瘤治疗的较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46例脊髓损伤患者并发肾积水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并发肾积水的最佳治疗途径。方法 46例患者分别采用留置尿管、间歇导尿和药物疗法、综合方法进行治疗,观察肾积水缓解所需的治疗时间和复发情况。结果 3种治疗方法所需的治疗时间无差异;逼尿肌反射亢进合并括约肌痉挛(DSD)的复发率(85.7%)高于逼尿肌的反射亢进者(35%)和低下者(25%)。结论 建议首选间歇导管和药物疗法治疗轻、中度肾积水,以避免长期留置尿管的并发症;SCI并发肾积水隐匿且易复发,早期B超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肾积水;早期治疗预后较佳;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对SCI肾积水的处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尿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列举脊髓完全损伤后膀胱典型的尿动力学表现及不同部位、程度和时期的脊髓损伤所致的非典型的逼尿肌、括约肌功能障碍与其相应的尿动力学表现。目前 ,依据尿动力学检查对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分类方案较多 ,以Krane分类方案 (逼尿肌反射亢进与逼尿肌无反射 )应用为主。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进行分类外 ,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原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 方法 损伤平面在骶髓以上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 31例 ,男 2 0例、女 11例 ,平均年龄 30岁。均表现为肾积水、输尿管返流及严重尿失禁。将 30 0UA型肉毒毒素溶解于 15ml生理盐水 ,使用膀胱镜注射针分 30个点注射于三角区以外的膀胱壁 ,0 .5ml/点。治疗前后记录排尿日记、行尿动力学检查 ,并观察毒副作用。 结果 治疗后第 3周 ,31例平均尿失禁次数由 14 .2次 /d降至 2 .5次 /d ,平均导尿量由 12 4ml/次增至 4 95ml/次 ,尿动力学结果表明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 133ml增至 4 75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 6 2 .7cmH2 O(1cmH2 O =0 .0 98kPa)降至 17.1cmH2 O。起效平均时间为 6 .8d(3~ 14d) ,6 .5 % (2 /31)患者因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改用其它方法 ,12 .9% (4 /31)患者因症状再次加重而接受第 2次肉毒素治疗 ,12 .9% (4 /31)患者因症状改善有限而同时服用托特罗定治疗。随访 1~ 15个月 ,平均 8.5个月。随访期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 结论 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是一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原性尿失禁的有效、安全、可行、可重复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0.
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类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8年6月间,我们对180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了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分析不同神经病变所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脑卒中患者均未发现上尿路改变和反流,71% 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O),60% 伴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29% 为逼尿肌无反射(DA).脑外伤患者中70% 为DO不伴协同失调.7例帕金森病患者均表现为DO.1170例骶上损伤患者91% 为DO,83% 伴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223例骶髓及以下损伤患者73% 为DA.共有12% 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出现上尿路积水改变,4% 表现为膀胱输尿管反流.脊髓发育不良患者81% 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86% 膀胱顺应性下降,55% 有上尿路积水改变,31% 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2% 为逼尿肌无反射,88% 膀胱顺应性基本正常.糖尿病膀胱患者81% 膀胱感觉减退,76% 排尿期逼尿肌收缩力低下.结论 不同神经病变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特点不同,应根据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