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7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中抗氧化维生素含量、氧化特性 ,探讨其对血管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采用二次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的方法分离制备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高压液相色谱测定其抗氧化物质维生素A、E和 β 胡萝卜素 ;连续监测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在 2 34nm的吸光度以测定其氧化敏感曲线 ;在血管内皮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培养后测定培养液丙二醛的浓度。实验成功分离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与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相比 ,维生素A、E和 β 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及总抗氧化能力明显减少 ,只有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的 6 5 %、39%和 2 4 % ,故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延迟时间只有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的 37.5 % ,但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值及氧化速率分别是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的 1 .7倍和 1 .2 8倍 ;培养液中丙二醛含量随加入脂蛋白的浓度和作用时间而增高 ,2 4h时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5 0mg组、1 0 0mg组、1 5 0mg组与相同剂量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组比较丙二醛显著增高 (P <0 .0 5 )。上述结果提示 :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中抗氧化物质及抗氧化能力下降 ,氧化敏感性增高 ,并促进内皮细胞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例临床诊断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纯合子患者家系进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活性研究及其基因突变分析,旨在探讨其分子病理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血脂、颈动脉超声等检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淋巴细胞LDL-R表达量和功能;以先证者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载脂蛋白B100(ApoB100)基因3500区域片断,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排除由该突变导致家族性ApoB100缺陷症;用降落式PCR方法,在同一程序中分别扩增LDL-R基因的启动子和全部18个外显子片段,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突变后验证其父母是否存在相同基因突变。结果:先证者血清TC和LDL水平明显升高、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增厚;LDL-R的表达量和结合功能显著下降(分别为正常人的13.6%和21.1%);ApoB100基因3500区域未见突变,LDL-R基因第1864位碱基T取代了G发生纯合错义突变,导致第601位氨基酸天冬氨酸变成脯氨酸(D601Y)。其父母LDL-R基因发现了相同的杂合突变,经检索该突变在我国未见报道。结论:证实家系先证者存在LDL-R基因突变,分别来源于父系和母系的遗传,该突变可能是家系发病的分子基础;D601Y也可能是我国FH患者LDL-R基因一种新的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3.
背景:余甘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机酸及矿物质。现代研究表明.余甘子还含有防癌、抗衰老等功效。近年来,对余甘子功能因子的研究及其相应功能食品的开发越来越引起重视。其降脂作用及其体外抗氧化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尚缺乏足够的基础研究支持。目的:探讨余甘子提高高脂血症家兔机体抗氧化能力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作用及其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动脉硬化实验室。材料:健康新西兰家兔24只,雄性,体质量(2.2&;#177;0.5)kg。方法:实验于2001-09/2002-05在北京市安贞医院动脉硬化实验室完成。将24只新西兰雄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余甘子粉组(4g/kg&;#183;d)和高胆固醇血症模型组,每组8只,余甘子和高胆固醇组实验期间均饲以高胆固醇饮食。采用酶法测定血清脂质含量;化学法测定血浆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含量;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含量;地高辛标记探针,组织原位杂交检测主动脉内膜内皮素mRNA表达;图象分析法测定主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和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值。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为家兔血脂水平,血清丙二醛浓度,及动脉斑块面积比较。次要结局为血浆内皮素-1的变化。结果:实验8周后余甘子果粉组与高脂组相比,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11.70&;#177;1.73),(14.32&;#177;2.22)mmol/L,P&;lt;0.05;(0.740&;#177;0.107),(1.450&;#177;0.220)mmol/L,P&;lt;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增高[(1.652&;#177;0.155),(1.179&;#177;0.142)mmol/L,P&;lt;0.01]。②血浆丙二醛显著降低[(3.88&;#177;0.51),(6.29&;#177;1.43)mmol/L,P&;lt;0.01]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增高[(10.771&;#177;1.818),(7.350&;#177;1.158)mmol/L,P&;lt;0.05]。③光镜下斑块面积、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值明显降低[(39.46&;#177;6.53),(50.69&;#177;12.36)mmol/L,P&;lt;0.05;(0.62&;#177;0.32),(1.38&;#177;0.38)mmol/L,P&;lt;0.01]。④血浆内皮素-1显著降低;主动脉内膜内皮素-1基因杂交阳性颗粒比高脂组明显减少。结论:余甘子可能通过调整家兔脂质代谢、提高抗氧化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保护内皮功能抑制动脉内膜内皮素-1基因表达而起到防止兔实验性粥样斑块的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中国汉族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FH)家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R)基因突变类型 ,研究基因型与表型间的关系 ,探讨FH发病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 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血脂测定、心电图、心脏及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DHPLC)法结合扩增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检测LDLR基因启动子和全部 18个外显子片段 ,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该基因正常序列比对找出突变并检索FH突变数据库(www .ucl.ac .uk/fh)。此外 ,采用PCR 限制性内切酶技术 ,检测载脂蛋白B10 0 (ApoB10 0 )基因Q35 0 0R突变 ,以排除家族性ApoB10 0 缺陷症 (FDB)。结果 DHPLC分析发现该患儿及其父母LDLR基因第 3外显子存在一异常波峰 ,DNA测序证实该患儿第 3内含子 5′剪接位点存在G→A纯合剪接突变 ,其父母相同位点表现为野生型和突变型杂合现象 ;同时未检测出患儿及其父母ApoB10 0Q35 0 0R突变。结论 国内首次发现LDLR基因第 3内含子G→A纯合剪接突变 ;该突变可能是FH发病的分子基础并导致其严重的临床表型 ;PCR DHPLC法可用于FH可疑人群的确诊  相似文献   
5.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是器官移植患者致命的并发症。为了解肾移植术后PC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T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15例患者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国提出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其重点是关口前移、重心下沉、重在预防。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其核心是加快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更有益的临床诊治实践。转化医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已成为引领医学发展的主流。病理生理学是沟通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肩负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研究重大使命,根据我国重大疾病防治的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3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黄瘤病家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方式,初步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3例先证者及25个家系成员进行血脂测定、临床检查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结合扩增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检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结果与GenBank比对,分析突变的病理意义。结果 3例先证者出生时即有黄瘤,之后多处出现黄瘤,并有角膜环,可确诊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黄瘤病。先证者1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发现D601N错义突变;先证者2多次出现早发冠心病症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发现C122Y错义突变。先证者3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未发现突变位点。28例家系成员共确诊4例杂合子患者。结论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两个外显子的突变可能是导致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黄瘤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外明白色病变系指女阴皮肤、粘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凡症状明显,经药物治疗无效或有重度非典型增生或局部出现溃疡、结节等病变者,均可行局部病灶切除或单纯外阴切除术.我科于1995-05~1999-05共收治外阴白色病变15例,经行单纯外阴切除术收效良好,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我科于1995-05~1995-05收治15例白色病变患病,年龄40~62岁.2手术方法 取膀胱截石位,外切口呈梭形,上自阴蒂根部上方1cm阴阜处,沿两侧大阴唇外侧向下,至会阴后联合,内切口亦呈量梭形,起自阴蒂…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临床确诊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两姐妹及其家系成员进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扩增启动子和18个外显子片断,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银染技术,对异常电泳条带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姐妹2人及其父亲,叔叔,祖母均发现LDL-R基因第13外显子存在一个错义突变,与GeneBank对照证实第1879位G→A碱基置换,氨基酸的改变为丙氨酸→苏氨酸(A606T突变),其母亲和女儿经测序并未发现此突变位点。结论:姐妹2人均为LDL-R基因存在A606T杂合错义突变,并均来自其父系亲属;可能是该家系发病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LDL亚组分为刺激物,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靶细胞,以E选择素为重点从基因转录水平探讨LDL亚组分致As的早期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两步超速离心法分离制备LDL亚组分并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孵育;细胞表面ELISA法测定HIJVEC表面E选择素蛋白表达;RT-PCK检测E选择素mRNA表达;免疫荧光法观察LDL亚组分对NF-κB核转位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LDL组E-选择素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呈剂量依赖型;大颗粒LDL(bLDL)组E-选择素蛋白的表达量轻度增加.呈剂量饱和型.150 μg/mL,时sLDE,组E-选择素蛋白表达量较bLDL组显著增加[(0.137±0.011)vs.(0.077±0.005),P<0.011;RT-PCR.结果 显示,sLDL及bLDT组E-选择素mRNA水平较对照组增加,分别为81.26、47.8倍,sLDL组是bLDL的1.7倍.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观察到sLDT刺激HLTVEC后p65亚基核转住明显增加.结论 LDL亚组分引起血管内皮细胞E-选择素表迭增强,sLDL,和bLDL促进E-选择素基因转录且sLDL,的诱导作用更强;sLDTL,可增强NF-κB的激活和转位,可能是As形成早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