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由于缺乏公认有效的动物模型,影响了对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发病机制和干预的研究,因此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来进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研究很有必要。目的:制作2日龄SD大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动物模型。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材料:选用36只生后2dSD大鼠,清洁级,雌雄不限,体质量6~8g,由四川大学华西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小鼠抗O4由Chemicon公司提供,兔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兔抗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兔抗髓鞘碱性蛋白、SABC免疫组化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由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兔抗小鼠IgG-FITC由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实验于2005-05/12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儿实验室完成。随机摸球法将大鼠分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手术,体积分数为0.06氧气和体积分数为0.94氮气处理4h,分别在缺氧72h,14d及28d取6只处死。对照组只进行右侧颈总动脉分离术而不作结扎及缺氧处理,时间段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配对。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各组大鼠经心脏灌注固定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镜检查。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造模72h,采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小鼠抗O4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脑组织组织学变化;造模14d,采用兔抗髓鞘碱性蛋白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髓鞘碱性蛋白改变。③神经行为学检测:术后28d对两组小鼠进行悬吊试验(大鼠前腿抓住水平玻璃棒,离开桌面45cm记录大鼠掉下的时间,评分标准:1分:<10s;2分:10~30s;3分:30s~2min;4分:2~5min;5分:>5min)、倾斜板试验(大鼠倒置于45°斜面上,记录大鼠转为头向上>135°角度的时间)、旷场试验(无顶方盒箱底用墨线分成9个等分小格,大鼠置于中央小方格内,观察30s内活动情况,大鼠1/2以上身体从所在方格进入相邻方格记1分;大鼠后肢站立计1分;二者相加为其总分)、圆筒实验(将大鼠放入20cm×30cm×5cm的圆桶内,记录大鼠后腿站立时,前爪最初承重触及桶壁次数,以同侧触及次数/总触及次数×100%,对侧触及次数/总触及次数×100%作分析),记录各项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电镜观察缺氧缺血后脑组织病理学改变。②免疫组化兔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兔抗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兔抗髓鞘碱性蛋白和小鼠抗O4观察缺氧缺血后相应细胞和组织改变情况。③神经行为学评价观察缺氧缺血后大鼠神经行为改变(各实验得分)。结果:实验大鼠3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光镜和电镜病理学检查发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大鼠早期可见显著侧脑室周围脑白质损害,远期可见显著的脑室扩大,髓鞘减少。②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大鼠脑白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值高于对照组(6566.93±455.56,1069.32±791.71,P<0.0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平均直径大于对照组[(11.69±0.97),(8.24±0.22)μm,P<0.05],兔抗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值高于对照组[(59304.07±6864.03),(15132.29±2455.52),P<0.05],兔抗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21764.29±1981.63),(69174.72±3199.90),P<0.05],小鼠抗O4阳性标记的异常细胞数大于对照组[(54.08±11.99),(1.25±0.51)个,P<0.05]。③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大鼠悬吊试验玻棒悬吊时间短于对照组[(1.27±0.14),(4.24±0.59)min,P<0.05],倾斜板试验转头时间长于对照组[(7.17±2.32),(3.27±0.82)s,P<0.05],旷场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3.68±0.82),(12.67±1.00)min,P<0.05],圆筒实验显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大鼠左侧肢体活动较右侧肢体减少[(19.25±2.77),(64.55±0.36)%,P<0.05]。结论:2日龄SD大鼠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缺氧模型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明显的脑白质损害,神经行为明显异常,符合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病理及行为改变,模型制作成功。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窒息发生率较高。近年高氧血症对新生儿的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产房复苏中如何合理用氧的观点亦发生了巨大改变。目前多数研究资料及相关指南仅局限于足月儿产房复苏中如何合理用氧,将足月儿研究的结论应用于早产儿并不适合。早产儿产房复苏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对提高窒息早产儿存活率和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有极大帮助。将早产儿窒息复苏用氧治疗中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及时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围产因素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围产期各种相关因素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91例早产儿颅内出血患儿,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治疗91例无颅内出血早产儿作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8个相关因素中两组患儿有8个围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孕周、出生体重、1分钟Apgar评分、胎盘异常、羊水异常、多胎、宫内窘迫和是否及时正确复苏;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易感因素。把这8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引入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表明孕周、出生体重、宫内窘迫和1分钟Apgar评分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对孕周≤32周,出生体重低,有宫内窒息以及1分钟Apgar评分≤7分的早产儿应提高对其发生颅内出血可能的预见性,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5.
新生儿气胸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胸是新生儿危急重症之一,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病理性、医源性及自发性气胸,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现将我院2001年8月至2006年8月共5年时间收治的31例新生儿气胸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并对其诱因、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缺氧缺血是引起全身多种疾病重要的病理基础,脑组织对缺氧缺血非常敏感,神经细胞也极易受到损伤.因此,对脑缺氧缺血耐受机制和损伤机制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增加,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率亦逐年增加。早产儿脑损伤包括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室内出血(IVH)、出血后脑积水等。近年来,IVH发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因此PVL已上升为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类型。正确认识及治疗早产儿PVL,对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降低脑瘫、认知及行为学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早产儿PVL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最近研究发现NgR-P75NTR- RhoA信号通路在神经损伤和重塑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其确切传导机制及在缺氧缺血后新生动物P75NTR对下游分子RhoA调控变化尚不清楚。该实验在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WMD)模型基础上,观察WMD新生大鼠脑白质P75NTR和RhoA mRNA表达变化, 探讨WMD时两者的关系及意义,为临床治疗早产儿WMD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制备新生大鼠WMD模型,光镜及电镜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对照组及WMD 12,24,48,72 h和7 d组病变侧脑白质P75NTR蛋白及RhoA mRNA表达变化。结果:光镜和电镜形态学发现WMD组缺氧缺血48 h后即有显著的脑室周围脑白质损伤。WMD组大鼠纹状体和胼胝体P75NTR蛋白水平12 h开始升高,48 h达峰值,至72 h略有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之后下降明显,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D组大鼠脑白质RhoA mRNA 表达12 h开始升高,48 h达到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72 h仍高于对照组水平,之后开始下降,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WMD新生大鼠脑白质中P75NTR蛋白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升高与介导神经细胞凋亡和抑制神经轴突再生可能有关,表达下降则与缺氧缺血性损伤加重神经细胞坏死相关。RhoA mRNA的表达变化趋势与P75NTR一致,提示P75NTR水平升高可促使RhoA mRNA高表达。[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4):317-320]  相似文献   
9.
10.
mTOR信号通路与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一种非典型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可整合细胞外信号,磷酸化下游靶蛋白核糖体p70S6激酶,如S6K1及4E-BP1,影响转录与翻译,从而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增殖等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调控mTOR通路可以干预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mTOR研究的新发现,可望为今后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