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2 毫秒
1.
患者男,57岁,因中上腹痛1个月于2013年9月5日就诊。体检:中上腹压痛,余无阳性体征。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9×10^9/L,淋巴细胞0.18,中性粒细胞0.66,红细胞计数3,92×10^12/L,血红蛋白112g/L,红细胞压积0.356,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13g/L。CT:胃体及胃窦壁广泛增厚,边缘不规则,局部胃腔变窄,浆膜面周围模糊,注射对比剂后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CT值约60HU,静脉期持续性强化,胃体下部见软组织团块影,约2.9cm×4.0cm,内部密度稍低,见轻度强化;诊断:胃体及胃窦癌(图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受累淋巴结的病理表现特点。方法回顾2011-2013年就诊的25例HNL患者的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病变淋巴结直径均小于3 cm,部分淋巴结切面可见坏死斑点。光镜下观察可见淋巴结部分结构被破坏,病变部位在淋巴结皮质区和副皮质区,其中19例典型HNL病例以坏死病变为主,特点为淋巴结边缘楔形淡染病灶伴或不伴有副皮质区融合性淡染病灶,呈地图样坏死或三角形样坏死,部分累及髓质,呈弥漫状,病灶内可见单核样组织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增生,凝固性坏死,核碎片,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中不成熟组织细胞卵圆形核且不规则,T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样树突细胞为圆形核中央位。6例不典型病例以黄色瘤(肉芽肿样)变为主,可见泡沫样细胞及散在纤维肉芽组织。典型HNL中CD123阳性细胞数目增多且于坏死周围呈簇状分布,CD168阳性细胞于坏死周围弥漫分布。结论 HNL患者受累淋巴结中??CD123标记的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及CD168标记的组织细胞数目增多。  相似文献   
3.
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包含两大类机制,即遗传学机制和表观遗传学机制。肿瘤的表观遗传学主要体现在DNA甲基化模式上,一些肿瘤抑制基因的启动子的高甲基化及整个基因组的低甲基化状态。对肿瘤表观遗传学深入研究将对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和临床诊断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为WHO2001分类中的较常见类型,但梭形细胞变异型DLBCL罕见。发生在面部软组织的梭形细胞性DLBCL国内尚未见报道。国际上仅在1984年Kluin报道过3例。此型淋巴瘤常易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肿瘤。现将我院最近收治的1例梭形细胞变异型DLBCL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技术在其诊断中的作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2008版的WHO分类中EB病毒(EBV)阳性老年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新的类型被单独特别列出。就其发病机制、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发现DLBCL中的EBV的方法进行讨论,另外还就DLBCL患者中EBV感染状态潜在的预测和预后价值及对这类肿瘤的治疗策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WHO组织学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照WHO(2004)组织学分型标准对58例胸腺上皮性肿瘤分类,并分析病例的组织学分型、Masaoka分期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胸腺瘤A型7例,AB型16例,B1型6例,B2型15例,B3型11例;胸腺癌3例。Masaoka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24、15、10、9例。不同组织学分型的胸腺上皮性肿瘤的Masaoka分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分型高的肿瘤患者Masaoka分期也高。结论 WHO胸腺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型能较准确的评估其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是结外淋巴瘤最好发的部位,约占40%,其中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最常见的两个亚型。原发肠道滤泡性淋巴瘤(intestinal follicular lymphoma,IFL)在欧美国家仅占胃肠淋巴瘤的1%~3%[1],在我国的比例更是低于胃肠淋巴瘤总数的1%[2]。与原发淋巴结内的滤泡性淋巴瘤不同,IFL中的肿瘤细胞表达一种黏膜归巢受体α4β7整合素,提示IFL是一组起源于局部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3]。国外对IFL做了系列研究[4-6],中文报道较少[2,7],尤其内镜表现缺乏系统研究。IFL不仅发病率低,其诊断、治疗、预后信息亦不明确。我们收集4例IFL,系统分析其内镜、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问题,并综合国外相关病例报道,深入分析、比较和认识这类特殊部位滤泡性淋巴瘤的特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畸胎瘤是来源于性腺或胚胎剩件中全能细胞的肿瘤.最常发生在卵巢和睾丸.发生在甲状腺极为罕见。根据WHO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球大约有300多例甲状腺畸胎瘤报道,占甲状腺良、恶性肿瘤〈0.1%.肿瘤见于任何年龄,但发病高峰在新生儿。  相似文献   
9.
方建晨  黄春鑫  李征  汪春年 《浙江医学》2017,39(8):631-634,640
目的分析、了解非特指类型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V+DLBCL,NO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1例EBV+DLBCL,NOS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11例EBV+DLBCL,NOS病理组织学主要表现为单一性和多形性两种形态;地图状坏死是多形性形态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显示EBV+DLBCL,NOS以non-GCB(非生发中心细胞样型)为主,占72.7%(Hans分型)。EBV+DLBCL,NOS患者预后极差,治疗方案包括R-CHOP、CHOP和COP,所有患者进行随访,3年内已死亡8例,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平均生存时间15个月。结论本组EBV+DLBCL,NOS是有治疗方案和完整临床资料、随访结果和病理学分析研究,该疾病的病理组织学主要表现为单一性和多形性两种形态,免疫表型主要为以non-GCB为主,该病患者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9岁,因肛门坠胀4个月就诊。既往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均未见明显异常。门诊肠镜示:盲肠一黏膜隆起,大小约0.6cm×0.5cm(图1)。内镜超声提示:病灶为一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回声均匀,来源于黏膜肌层(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