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国内外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头端最佳位置影像学标识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并评鉴文献中报道的中心静脉导管头端最佳位置影像学标识的实施内容、可行性及其效果。方法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学,制订PECOD原则,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EM base、Elsevier、Web of know ledge、Ovid、CBM、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中心静脉导管头端最佳位置影像学标识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及描述性研究。结果共纳入描述性研究文献4篇,对纳入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气管隆凸下4 cm或2个胸椎椎体单元是较理想的影像学判断标识。结论目前X线胸片仍是确定中心静脉导管头端位置的首要方法,其影像学判断标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戴宏琴  薛嵋 《上海护理》2008,8(1):57-58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ess,VPA),又称植入式中央静脉导管系统(Central Venous Port Acess System,CVPAS),是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主要由供穿刺的注射座和静脉导管系统组成。此技术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应用经验。我院自2006年6月以来为55例恶性肿瘤患者应用了VPA,现将应用与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误入奇静脉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从上肢浅静脉,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达上腔静脉,导管尖端最终停留在上腔静脉的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  相似文献   
4.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适用于需要长期、间断输液治疗的患者。静脉输液港囊袋感染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2008年6月我院收治1例静脉输液港囊袋皮肤破损继发感染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国内外PICC置管体外测量方法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并评鉴文献中报道的PICC体外测量方法的实施内容、可行性及其效果。方法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学,制定PICOD原则,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EMbase、Elsevier、Web of Knowledge、Ovid、CBM、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PICC置管体外测量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文献。由2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结果共纳入文献7篇,均为中文文献,由于各研究间的干预措施异质性较大,故未进行Meta分析,而是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7条文献报道了6种改良测量方法,各研究的评价指标和结果差异性较大。结论国外文献提示有关PICC置管体外测量在指南中已有认证的方法,但中文文献的研究显示有多种改良的测量方法,干预措施间的差异性较大,这与研究者PICC导管头端最佳位置的标准不一致有关。因此,国内研究者及PICC置管实践操作者对导管头端最佳位置的标准亟待统一,以便更准确地预估PICC体外测量的长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期间接触性皮炎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医院门诊PICC置管并实施导管维护的11752例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多因素分析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发生接触性皮炎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除外51例先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后发生接触性皮炎的病人,导管相关感染病人501例(4.26%),接触性皮炎病人1092例(9.29%).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人PICC留置期间发生接触性皮炎是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00).PICC留置期间发生接触性皮炎病人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接触性皮炎病人(P=0.000),局部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接触性皮炎病人(P=0.000).重度接触性皮炎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接触性皮炎者(P=0.000),局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接触性皮炎者(P=0.000).结论:肿瘤病人PICC留置期间发生接触性皮炎是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接触性皮炎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接触性皮炎者,且重度接触性皮炎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更高.肿瘤病人PICC留置期间应当做好接触性皮炎的预防,对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对症处理,加强干预,从而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与传统PICC置入的效果差异.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5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的150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分别在置管过程中、置管第2天、中间回访和置管第7天,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及置管手臂舒适度等指标的差别.结果 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均为100%,出血量、导管末端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第2天及中间回访时,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情况、手指肿胀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回访时,观察组穿刺点渗血、手指肿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置管手臂的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能明显改善穿刺点渗血、手指肿胀、机械性静脉炎和置管手臂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有无PICC原发性异位的患者在导管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预防和早期发现原发性异位患者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016年7-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2879例,其中,原发性异位(调整成功)患者367例,无原发性异位患者2512例。分析两组留置期间PICC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感染、继发性导管异位、完全堵管、非计划拔管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原发性异位组在PICC留置期间,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感染、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方面高于无原发性异位组,分别为1.9% vs 0.7% (P = 0.022)、9.3% vs 3.9% (P = 0.000)、1.4% vs 0.3% (P = 0.005)。在出现继发性并发症患者中,原发性异位组在导管相关感染方面,置管≤30天的患者百分比要高于无原发性异位组(P = 0.002)。 结论:本回顾性资料结果显示,原发性异位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感染、非计划拔管发生率高于无原发性异位患者,且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更早。应尽可能减少原发性异位的发生,密切关注原发性异位患者后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至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从1966年德国医师在X线辅助定位下成功地植入第一例导管以来,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安全可靠、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的置管技术。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1]。上腔静脉是出入纵膈的大血管[2],纵膈的偏移直接会导致PICC导管送管困难以及原发性导管异位的发生,从而会引起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的产生,严重者置管失败影响治疗,增加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对纵膈偏移此类特殊患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现将我科近期发生的一例纵膈偏移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成功的个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