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32岁。因发热4d,于2003年12月20日诊断为“右中下肺肺炎”入院(外院)。因自觉症状加重,并咳嗽4d,气促2d,转入我院。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最高达39.2℃)、咳嗽、气促、头痛等;体征:双下肺呼吸音弱,右肺明显,未闻及啰音;流行病学史不详,SARS抗体阳性,CD3^ 、CD4^ 、CD8^ 计数降低;血常规检查(12月20~24日):白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0例中度、32例重度、64例肝硬化、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30例健康人,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以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下降最显著;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数较HBeAg阳性患者显著减少(P〈0.05);HBV DNA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严重的HBV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探讨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首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3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的91例COVID-19患者,其中男39例、女52例,中位年龄50(33, 62)岁,分析9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HRCT特点。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70例,咳嗽57例,以干咳为主(39例)。首次HRCT有24例COVID-19患者呈阴性表现,67例HRCT有异常病灶,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65例、病灶内合并血管束增粗64例、病灶邻近胸膜增厚50例、间质间隔增厚47例、斑片影42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灶分布:双肺弥漫分布的2例,多发57例,单肺叶出现8例;病灶主要分布于胸膜下46例,肺下叶分布为著39例,上叶为著7例,在肺内无明显分布特征的有13例。结论 广州地区COVID-19早期影像主要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及下肺野多见,多有肺间质间隔的增厚,广州地区COVID- 19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比例较高,部分确诊患者首次HRCT呈阴性表现,对于HRCT呈阴性的患者,应及时复查。  相似文献   
4.
张烈光 《中外医疗》2009,28(3):97-9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倍他洛克治疗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洋地黄等常规心衰治疗病情稳定后,分别口服(3.125mg,6.25mg和12.5mg剂量,2次/d)倍他洛克治疗,维持治疗3个月。结果高剂量组显效12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86.7%;中剂量组显效11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83.3%;低剂量组显效8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70.0%。高、中剂量2组间治疗有效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低剂量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高剂量组2例存在不良反应;而中低剂量2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剂量倍他洛克治疗对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胸部X线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0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胸部X线表现。结果 260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胸部X线表现可见:斑片状影183例(70.38%);大片状影102例(39.23%);间质改变208例(80%);磨玻璃样改变113~J(43.46%);大范围肺实变31例(11.92%);索条状影108例(41.54%);弥漫性病变42例(16.15%);单肺受累96例(36.92%);双肺受累176例(67.69%)。结论 不同程度的肺组织实变是SARS的共同特征,胸片能够显示和诊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作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ARS死亡病例胸部x线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SARS死亡病例的胸部x线表现,并与249例治愈病例做对比分析。结果 11例SARS死亡病例的胸部主要x线表现为:斑片状影10例(90.90%),大片状影8例(72.73%),大范围肺实变8例(72.73%),间质改变10例(90.90%),磨玻璃样改变9例(81.82%),弥漫性病变11例(100%),双肺受累9例(81.82%)。对比分析显示大片状影、大范围肺实变、磨玻璃样改变、弥漫性病变这4种x线表现在死亡病例与治愈病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片状影、大范围肺实变、磨玻璃样改变、弥漫性病变、双肺受累,尤其是大范围肺实变和弥漫性病变是SARS死亡病例的主要x线表现。绝大多数SARS死亡病例死亡前最后一次胸片显示双侧肺野广泛的内有支气管气像的磨玻璃样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的CT表现。结果 6例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的CT表现:(1)脊椎炎3例;L4、5病变2例,L4、5及L5、S1病变1例。CT表现为椎体边缘见多发不规则形骨质破坏、病灶周边增生硬化,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旁软组织肿块、椎旁脓肿、腰大肌脓肿形成。(2)脊椎外骨关节炎3例;骶髂关节炎1例,CT表现为髂骨关节面骨质破坏,关节面毛糙,关节间隙变窄;髋关节炎1例,CT表现为关节囊肿胀、关节腔积液;踝关节炎1例,CT表现为内踝、外踝和距骨骨质密度减低,周边软组织肿胀。结论骨关节炎是布鲁氏菌病的常见并发症,影像检查对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并发软组织骨骼感染的X线和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AIDS并发软组织骨骼感染的X线和CT表现.结果 18例AIDS并发软组织骨骼感染中,蜂窝织炎1例,CT表现为皮下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软组织脓肿6例,CT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后呈环状强化.脓性肌炎1例,CT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灶,增强后病灶边缘强化.脓毒性关节炎4例,其中膝关节病变3例,髋关节病变1例;X线平片示骨质破坏2例,正常2例;CT表现为骨质破坏3例,关节腔积液4例.骨髓炎9例,其中骨结核8例,包括椎体病变6例,X线和CT的主要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骨质增生,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肋骨病变3例,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髂骨、骶骼关节病变1例,X线和CT表现为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股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1例,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反应.结论 软组织和骨骼感染是艾滋病常见并发症,影像检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重型、危重型患者疾病进展的早期指标及危险因素,为提高预后和疾病早期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标准分为重型、危重型19例(重型危重型组)和轻型、普通型87例(轻型普通型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入院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的差异,采用相关方法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IL-6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IL-6最佳界值为9.89,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2%.无进展重症时间为(5.16±2.43)d,影像高峰时间为(5.89±2.54)d,进展当天胸部CT肺内病损体积占比为(37.24±15.15)%,影像高峰期肺内病损体积占比(40.17±11.91)%.无进展重症时间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及IL-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及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是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早期预警指标.年龄和IL-6是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IL-6可以作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预警信号(临界值9.89 pg/mL).肺内病损体积的量化指标亦是早期预测指标之一,而且血浆D-二聚体与IL-6更是影响进展速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重型、危重型患者疾病进展的早期指标及危险因素,为提高预后和疾病早期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标准分为重型、危重型19例(重型危重型组)和轻型、普通型87例(轻型普通型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入院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的差异,采用相关方法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IL-6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IL-6最佳界值为9.89,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2%.无进展重症时间为(5.16±2.43)d,影像高峰时间为(5.89±2.54)d,进展当天胸部CT肺内病损体积占比为(37.24±15.15)%,影像高峰期肺内病损体积占比(40.17±11.91)%.无进展重症时间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及IL-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及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是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早期预警指标.年龄和IL-6是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IL-6可以作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预警信号(临界值9.89 pg/mL).肺内病损体积的量化指标亦是早期预测指标之一,而且血浆D-二聚体与IL-6更是影响进展速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