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4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崇雨田  曹红  吴元凯  谢仕斌  赵志新  高志良 《新医学》2006,37(9):584-586,F0003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暴发型复发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预防及治疗乙肝复发的方法.方法:总结2例OLT术后出现乙肝暴发型复发病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及OLT术后乙肝复发的诊断、预防及治疗体会.结果:①2例均为暴发型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OLT术后第22日及第24日.②2例术前均较长时间服用拉米夫定,术前检测HBV DNA及YMDD变异株均为阳性.③乙肝复发时均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HBsAg、HBV DNA阳转及肝功能异常.④病理改变特点:广泛融合性的肝细胞坏死,小胆管增生,胆汁淤积,汇管区有纤维化形成;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示HBsAg及HBcAg过度表达.⑤积极治疗仍不能阻止2例迅速再次出现肝衰竭,1例死亡,另1例行第2次OLT术,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至今存活.结论:①对终末期肝病患者,施行OLT手术前后选用合适的抗HBV药物,重视YMDD变异株的产生,对预防其乙肝复发及复发后病情进展尤其重要.②终末期肝病患者一旦出现OLT术后乙肝暴发型复发,则病情进展迅速并可短期内出现肝衰竭,预后极差,必要时可行第2次OL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聚糖3(glypican3,GPC3)、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在血清中的浓度及对乙肝相关肝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0例乙肝相关HCC患者( HCC组)、20例乙肝肝硬化者(肝硬化组)、20例慢性乙肝患者(慢性乙肝组)及20例正常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GPC3、GS、HSP70的水平。结果 HCC组血清GPC3水平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PC3诊断乙肝相关肝癌ROC曲线示AUC为0.697,敏感度84.21%,特异度55.1%。 HCC组与肝硬化组及慢乙肝组间血清G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诊断乙肝相关肝癌ROC曲线示AUC为0.603,敏感度46.67%,而特异度79.66%;HCC组与其余3组血清HSP7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P70诊断乙肝相关肝癌ROC曲线示AUC为0.725,敏感度58.06%,特异度89.55%;针对AFP<200 ng/mL的HCC患者,仅HSP70的血清检测AUC达0.725,其他指标对于小肝癌的诊断AUC均未达0.7。结论 ELISA法检测血清GPC3、GS、HSP70水平对诊断乙肝相关肝癌无临床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长期随访队列中慢性HBV感染者的随访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2328例门诊随访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依从性,每位患者均被要求至少6个月门诊复诊,能达到要求者定义为依从性好,反之为依从性差.收集每位患者入随访时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地址、酗酒史、家族史、是否因肝病住院)及随访过程中的治疗及应答情况,分析影响患者随访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队列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0年.两组在人口学及病史资料方面,性别、居住地、嗜酒史、乙肝家族史、因肝病住院史无差异,但依从性好的组的年龄及有肝癌家族史的比例高于依从性差的组.在基线水平上,入随访肝硬化或肝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HBeAg阳性率方面有显著差异,而血清总胆红素(TB)、HBV DNA水平无显著差异.在治疗效果及病情进展方面,ALT、AST、Alb、HBV DNA、ALT复常率、DNA转阴率、HBeAg转换率、有无抗病毒以及是否出现耐药方面有显著差异,而表面抗原转阴、新发肝癌、疾病进展、TB、HBeAg阳性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提示肝癌家族史、基线DNA水平、HBeAg水平、末次ALT、末次DNA水平以及有无抗病毒为慢性HBV感染者依从性好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有肝癌家族史、基线更高的HBV DNA水平、HBeAg阳性、末次更高的ALT、HBV DNA水平以及无抗病毒治疗是慢性HBV感染者长期随访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非肝病专科对慢性HBV感染者应用细胞毒药物和(或)免疫抑制剂前后HBV相关标志物的监测和抗病毒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在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住院的这类特殊病例的HBV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140例中,仅58.6%进行了相对规范的随访,23.6%进行了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肝损害发生率54.3%,肝衰竭相关病死率13.6%;规范随访组的肝损害发生率(45.1%)显著低于不规范随访组(67.2%)(P=0.043),但肝衰竭相关病死率无差异(P=0.949);结缔组织病患者的规范随访率显著低于恶性血液病(P=0.013)和肾病综合征者(P=0.021)。结论非肝病专科医师对慢性HBV感染者使用细胞毒药物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后的HBV相关指标监测、抗病毒治疗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既往临床研究结果为基础,系统性评价双环醇联合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数据库,获得双环醇联合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CHB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慢性与急性肝衰竭患者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过程中血清HBsAg定量和HBV-DNA载量的动态变化.方法 51例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乙型肝炎慢性与急性肝衰竭患者,检测并分析19例好转出院患者(存活组)在入院时、极期(MELD评分最高时)、康复出院时以及32例死亡患者(死亡组)入院时、临终前的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量(电化学发光法)和HBV DNA载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血清HBsAg定量在存活组入院时、极期、康复出院时分别为(3.63±0.44)、(3.82±0.18)、(3.60±0.56) log10COI,组内两两比较,P=0.095~0.815;死亡组入院时和临终前分别为(3.39±0.66)、(3.15±0.79) log10COI(P=0.111);组间比较提示存活组极期HBsAg显著高于死亡组临终前水平(P<0.01);HBV-DNA载量在各个时点逐渐下降,组内比较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型肝炎慢性与急性肝衰竭患者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无论其转归如何,病程中血清HBV-DNA显著下降,而血清HBsAg定量没有变化,但死亡患者临终前血清HBsAg定量显著低于存活患者极期水平,可能与致死性肝坏死造成HBsAg合成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比较两种阿德福韦酯片(代丁和贺维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随访门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2例,根据所选用药物不同分为代丁组66例(选用代丁抗病毒治疗)和贺维力组56例(选用贺维力抗病毒治疗),两组的人口学特征、肝功能、HBV DNA定量及HBeAg阳性率等基线资料相当;分别在24、48、96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HBV DNA下降幅度、HBV DNA不可检出率、病毒学标志物变化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随着抗病毒时间延长,两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下降幅度及不可检出率、HBeAg转阴率均有增加,但在24、48、96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6周,代丁组累积病毒学突破率为13.6%,贺维力组为16.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结论 代丁与贺维力均能有效改善肝功能,抑制HBV DNA及有较好的安全性,96周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因其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已演变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通过参与武汉抗疫广东省医疗队的反馈信息并结合2003年抗击SARS的经验,对医院后勤保障系统及目前后勤管理机制在应对类似新冠肺炎等公共卫生事件时进行探讨,为完善工作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这两天,向来爽朗的陈铭有点坐不住了,“骚扰”电话从广州打到了千里之外的北京,对当神经内科医生的女儿小桦说:“女儿啊,前天早上我一睡醒,就觉得右边大腿阵阵刺痛,好难受啊,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对预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4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按有无肝硬化进行分组,进行MELD评分,观察MELD分值的变化并比较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差异。【结果】①所观察病例的MELD评分均在20分以上(包括20分);其中肝硬化组(46例)的MELD值为31.89±1.07,慢性肝炎组(118例)为34.03±0.81,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组间MELD分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患者起病时有无肝硬化的基础,可能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影响不大。②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个月内的病死率在20≤MELD<30为42.4%(28/66),30≤MELD<40为73.2%(52/71),MELD≥40为96.2%(26/27),MELD分值越高,病死率越高。【结论】MELD评分系统是一种适用于我国而且比较可靠的预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