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4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分析不同麻醉下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所收治的110例LDH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研究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方案,对照组则给予气管插管全麻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及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MoCA评分(28.25±3.94)分和MMSE评分(29.72±4.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VAS评分(2.97±0.40)分和ODI指数(20.54±3.16)%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临床治疗效果达到优的比率66.07%(37/56),以及总的优良率94.64%(53/5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LDH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疼痛症状的缓解和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两种防治腰硬联合麻醉后神经根损伤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防治下腹部与下肢手术腰硬联合麻醉后神经根损伤的最佳方法。方法87例腰硬联合麻醉过程中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即为神经根损伤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手术结束后甲钴胺序贯疗法:注射用甲钴胺0.5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日1次,7d后改为口服甲钴胺片0.5mg,每日3次,共15d;Ⅱ组手术结束前,硬膜外腔注入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2 0.5mg+生理盐水3mL复合液防治。观察麻醉消退后皮肤感觉障碍的情况和发生时间;评价药物疗效;观察出院时患者对神经根损伤后遗症的担忧情况。结果Ⅰ、Ⅱ组防治有效率分别为71.4%与93.3%,神经根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与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担忧人数少于Ⅰ组(P〈0.05)。结论硬膜外及时应用地塞米松与维生素B12复合液能减少术后神经根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在当地医院体检时发现脾脏增大后,自觉左上腹部胀痛,伴有左肩肿及左上臂麻木感、人院前两个月,上述症状加重,伴牙龈出血及皮肤瘀斑。B超诊断“脾肿大,原因不明,入院查体:T:37.2℃,P:92次/分,BP:15/11kPa。一般情况尚好,营养中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在上腹呈局限性隆起,可触及肿大之脾脏,表现凹凸不平,质地偏硬,表面与皮肤无粘连,脾区叩击痛( ),压痛( )。牌下极达肋缘下5cm,切迹存在.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46g/L,红细胞:46×1012/L,白细胞:92…  相似文献   
4.
患儿:男,8岁,因木棍打击左下腹部后感下腹部持续性疼痛并向全腹扩散22h。伴发热,恶心及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于1995—02—16入院.体检:T:36℃,P:90次/min,BP:13.0/8.0kPa,急性痛苦面容。心肺无异常发现,腹平坦,腹式呼吸不明显,全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明显,以下腹部为重。移动性浊音(士)肠鸣音消失.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5g/L,红细胞4.0×10/L,白细胞12.5×10/L,中性0.83,淋巴0.16,单核0.01.B超,左右下腹部可见多处不规则片状及索状液性暗区,随体位变化而移动,X线腹透:两膈下可见游离气体,左上腹部见液平面.诊断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外伤性肠破裂,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检查术,取左腹直肌跨脐切口进腹,见腹腔内肠内容物,检查见盲肠后位阑尾呈浸泡样炎性改变,距回盲部50cm处有一阑尾(斜形生长于回肠系膜对侧缘肠壁上)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颅脑手术围术期脑损伤的脑保护效应的机制。方法:选择脑瘤择期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选取双侧合谷、曲池和足三里、三阴交两组穴位,用HANS穴位刺激仪从麻醉前30 min开始实施TAES至术毕,刺激频率2/100 Hz,强度8~12 mA。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麻。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后采用持续吸入七氟醚和间断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和维库溴胺维持麻醉。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颅内操作60 min(T1)、术毕(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抽取颈内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100β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ET水平在T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GRP水平在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IL-6在T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在T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S100β在T1、T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AES可以调控CGRP/ET,使脑组织微循环得以改善,还可能通过调节IL-6水平而降低其介导的促炎性反应,发挥其神经营养作用等,对颅脑手术围术期脑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足三里对开胸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者42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E组)和对照组(C组).E组在麻醉诱导前30min开始经皮电刺激两侧合谷、足三里.分别观察术后并发症肺不张、肺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等发生率、ICU留观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仍需氧疗病例数、30天死亡率等预后情况.结果:E组患者术后肺不张、肺炎及术后并发症总例数较C组有下降趋势,预后情况中ICUl留观时间、住院时间也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合谷足三里穴位有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的趋势,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自控镇痛(PCIA)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CEA)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足月妊娠的健康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PCIA组与PCEA组,每组产妇60例。PCIA组产妇在分娩时先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5μg后连接自控镇痛泵,PCEA组产妇在分娩时先在硬膜外腔注射10 m L的0.1%罗哌卡因+0.5μg/m L舒芬太尼混合液后连接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前(T0)、镇痛后10 min(T1)、镇痛后60 min(T2)及宫口开全时(T3)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两组孕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产妇T0时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T1、T2、T3VAS评分[(4.32±0.68)、(3.27±0.54)、(3.14±0.83)、(4.44±1.01)、(3.41±0.64)、(3.17±0.78)分]均较同组T0时[(8.31±1.07)、(8.29±1.48)分]明显改善(P〈0.01),且两组改善幅度相近(P〉0.05)。PCIA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475.31±117.25)、(42.12±5.68)min]明显短于PCEA组[(529.68±133.45)、(58.73±5.14)min](P〈0.05或P〈0.01),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明显低于PCEA组(28.33%)(χ^2=4.09,P〈0.05)。结论瑞芬太尼PCIA用于分娩镇痛能取得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PCEA相近的镇痛效果,瑞芬太尼PCIA具有起效快、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及对产程影响较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发热(温病气分证)动物模型,探讨山药、茯苓替代白虎汤中粳米干预家兔发热模型的体温变化比较,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测量家兔基础体温及体重,然后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正常组)、模型组、白虎汤组、茯苓替代组和山药代替组(每组20只)。后4组每只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入LPS 1.5μg/Kg(攻毒)建立发热(温病气分证)动物模型;空白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于攻毒前2小时及攻毒10分钟内,后三组分别灌入相应药物。于攻毒后每半小时各测肛温1次,主要观察体温及其发热反应(发热净增值ΔTmax、4小时发热反应指数TRI4)。结果各实验组家兔在攻毒后体温均有升高,且服用各药物后皆有体温下降表现。各实验组家兔最大发热净增值(ΔTmax)大小排列为茯苓组〉山药组〉粳米组,其中粳米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小时发热反应指数(TRI4)变化依次为组茯苓组〉粳米组〉山药组,其中粳米组、山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组药物均有较好的退热作用。在临床实际使用中,如果粳米无法加入的情况下,可选择使用山药或茯苓替代粳米,使用山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异丙酚、咪达唑仑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镇静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异丙酚和咪达唑仑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实施镇静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方法 68例支气管镜检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在利多卡因局麻后,P组首次静脉缓慢注入异丙酚1.5mg·kg-1,速度为40~60s,然后以5~10mg/(kg·h)输注;M组首次静脉注入咪达唑仑2mg,2min后根据镇静情况追加,每次追加0.5mg,间隔2min。维持用药均根据镇静分级调整,使患者镇静程度位于闭眼入睡和大声指令可唤醒之间。观察镇静诱导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低氧血症发生率、咳嗽程度、局麻药物追加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镇静诱导时间分别为48±16s(P组)、210±49s(M组),意识恢复时间分别为4.9±1.8min(P组)、15.1±5.7min(M组),镇静诱导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P组均明显短于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咳嗽程度、局麻药物追加量以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咪达唑仑均可安全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镇静,但异丙酚镇静诱导时间短,意识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10.
末梢灌注指数在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前后同侧上肢末梢灌注指数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来评价末梢灌注指数作为胸交感神经成功切除术中监测的可能性.方法 10例手汗症患者在半坐位、左侧双腔气管导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下行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术,连续监测有创动脉压、心率、手术侧上肢末梢灌注指数和作为对照的下肢末梢灌注指数,并记录两侧胸交感神经切除前及切除后1、2、3、5、10min的观察指标.结果 在切除前后,有创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侧上肢末梢灌注指数切除后与切除前相比,在切除后1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3、5、10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末梢灌注指数在切除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或大部分缓解.结论 手术侧上肢末梢灌注指数在胸交感神经成功切除后明显增高,可在术中及时评价胸交感神经的切除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