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壳聚糖复合药膜的研制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制备壳聚糖口腔复合膜 ,并通过建立口腔溃疡的动物模型 ,观察复合药膜对实验性口腔溃疡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壳聚糖作为膜载体 ,加入芦荟、表皮生长因子 (EGF)等药物制备口腔复合膜 ,用动物实验验证复合膜的疗效。结果 :(1)复合膜厚约 0 .5mm ,复合膜每平方厘米含水溶性壳聚糖 0 .0 0 7g、芦荟全叶冻干粉 0 .0 5 1g、EGF 40IU、丁卡因 0 .5 3 3mg。(2 )不同时间复合膜组溃疡面积均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平均愈合速度复合膜组快于其他组 (P <0 .0 5 ) ;水肿充血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炎性细胞在各个时间点复合膜组均少于对照组 (P <0 .0 5 ) ;成纤维细胞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壳聚糖复合药膜可明显促进实验性口腔溃疡愈合 ,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但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生命科学将由分解走向整合,系统生物学将提供人们研究和理解复杂生命系统的新理论和新工具,这将极大推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在体外对人舌癌细胞株Tea8113及肺癌细胞株YTMLC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理,为进一步明确芦荟的药理作用及扩展芦荟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不同浓度的芦荟大黄素作用了舌癌和肺癌肿瘤细胞,应用MTT法观察药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免疫荧光、DNALadder、流式细胞仪及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生命科学将由分解走向整合,系统生物学将提供人们研究和理解复杂生命系统的新理论和新工具,这将极大推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一、生物系统的复杂性生命科学所研究的对象生物系统是一个演化的、复杂的开放巨系统,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在于它不像其它系统那样由基本组成元件简单加和而成,而是一个由其多种组成成分之间的广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网络系统。生物系统中不仅有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还存在蛋白质-核酸、蛋白质-代谢物质的相互作用,其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经常导致受感染个体的持续性感染,并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因此危害极大。已经证明HCV核心(core)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能与许多病毒、细胞基因及其产物相互作用,很可能参与了HCV的致病过程。文章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关于HCV core蛋白在HCV感染的致癌过程中可能参与的有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芦荟大黄素在体外对人舌癌细胞株Tca 8113及肺癌细胞株YTMLC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药物作用于培养的肿瘤细胞,应用MTT法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药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随着药物作用浓度升高,细胞增殖随之下降,且该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浓度-时间-效应关系,在芦荟大黄素浓度为10mg/L时抑制作用最为显著.结论芦荟大黄素在体外可以对人舌癌细胞株Tca 8113和肺癌细胞株YTMLC肿瘤细胞产生生长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复方冬菊对上皮性癌发生促癌阶段的抑制作用.方法:3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和复方冬菊组.给药组小鼠分别连续灌胃干预药物6d,末次给药后将致炎剂涂抹于3组实验小鼠一侧耳廓,5 h后处死动物,用打孔器取两侧耳片,比较给药组与模型组耳肿胀程度.结果:复方冬菊组和模型组之间小鼠耳片重量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方冬菊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复方冬菊在上皮性癌发生的促癌阶段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芦荟大黄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荟大黄素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的根和块茎中含有的一种活性成分。研究发现其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具有抑制作用,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芦荟大黄素诱导肿瘤细胞株凋亡的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口腔与感染HIV的精液、血液、乳汁等接触都可导致HIV的传播,然而HIV通过口腔途径传播极少发生,同时大量研究表明非性行为偶尔唾液接触并未增加HIV的传播。为此,研究并阐明口腔中抗HIV防御机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对该领域国外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口腔与感染HIV的精液、血液、乳汁等接触都可导致HIV的传播,然而HIV通过口腔途径传播极少发生,同时大量研究表明非性行为偶尔唾液接触并未增加HIV的传播。为此,研究并阐明口腔中抗HIV防御机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对该领域国外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