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7-01—2018-04诊治的60例退行性腰椎不稳,采用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0例纳入观察组,采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植骨融合率,以及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椎间隙高度、改良MacNab评分。结果 60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改良MacNab评分、植骨融合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并且可有效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指征和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贵港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孕妇100例,收集所有孕妇产前诊断指征的资料,同时收集羊膜腔穿刺术检测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结果胎儿染色体异常共9例,总异常率占9.00%,其中无创基因检测异常组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60.00%,明显高于高龄组的3.03%、唐氏筛查高危组的5.26%及胎儿超声异常组的7.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夫妇染色体异常组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50.00%,明显高于高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唐氏筛查高危组、胎儿超声异常组间异常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羊膜腔穿刺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能够有效检出胎儿染色体异常,对于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应尽早接受产前诊断,以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5-01该科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2例(20髋)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患者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结果 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84个月,平均48.5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假体下沉、松动,1例(8.3%)发生脱位并发症,1例(8.3%)发生坐骨神经损伤并发症。5髋(25.0%)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为Brooker分级Ⅰ级2髋,Ⅱ级2髋,Ⅲ级1髋。关节活动度由术前髋关节屈伸平均(12.9±5.6)°改善为(75.6±19.6)°,髋关节内收外展由术前平均(4.4±2.7)°改善为(24.5±8.6)°,Harris评分由术前(20.6±13.1)分改善为(71.9±9.3)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能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矫正髋关节畸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电生理检测在儿童肘部骨折术并尺神经损伤神经松懈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笔者医院治疗的58例肘部骨折患儿,以及同期在笔者院进行体检上肢正常的30例正常儿童为正常组,采用肌电图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腕部~肘下部、肘下部~肘上部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9例),记录观察组神经松懈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潜伏期与诱发电位波幅变化,术后对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以及上肢神经恢复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患儿患侧MCV、SCV低于正常儿童、患儿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中有2例(3.45%) MCV、SCV在正常范围内,其余56例(96.55%) MCV、SCV均明显降低。电生理检测显示,与神经松懈术前对比,松懈后即刻、3、5、7min MCV升高,潜伏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松懈前后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关节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综合疗效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CV与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呈显著正相关(r=0.857,P=0.000)。结论 术中电生理检测MCV能够体现肘部骨折合并尺神经损伤患儿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可作为儿童肘部骨折合并尺神经损伤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高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在关闭切口后关节腔内注入3 g TXA,加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l;对照组给予关节腔内注入50 ml生理盐水,术后闭合引流2 h。比较两组患者总失血量及输血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发生率,以及比较两组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切口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引流、隐形失血量、输血率及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PE及DVT,对照组有3例、实验组有4例术后发生肌间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股骨头置换术中关节腔内使用TXA能显著减少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会增加术后DVT及PE的发生率,是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手术期控制失血量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电图监测在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监测效果。方法:对46例行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实时肌电图监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53.2±18.7岁。XLIF通道建立过程中采用自发肌电图监测神经根在术中是否受到牵拉、激惹等刺激,通过计算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得出监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利用诱发肌电图监测132枚椎弓根螺钉置入对神经电生理变化的影响。分析并推测手术中肌电监测的影响因素,尽量控制监测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发生。为评价肌电监测的临床效果,记录肌电监测的阳性和阴性结果例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患者的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46例患者共69个节段行椎间融合(L1/2 5例,L2/3 9例,L3/4 32例,L4/5 23例)。自发肌电监测有16例发现异常肌电波形,其中14例(真阳性)经调整手术操作后能恢复正常波形,2例(假阳性)经短暂观察后自行恢复至正常,14例患者中有3例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损伤症状。其余30例术中无异常肌电波形的患者中,有3例(假阴性)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损伤症状,27例(真阴性)术后无神经根功能损伤症状。通过上述数据计算得出术中自发肌电图监测灵敏度为82.35%,特异度为93.10%。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采用诱发肌电监测132枚椎弓根螺钉置入(L1:8枚,L2:15枚,L3:27枚,L4:48枚,L5:34枚),其中118枚螺钉置入时肌电监测提示阴性,术后CT提示其中有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另外14枚螺钉攻丝后,刺激强度为10m A时出现肌电图反应,术后有13个椎弓根出现椎弓根内侧皮质骨折表现。患者术前JOA评分14.8±2.1分,术后为23.9±2.5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ODI评分为38.3±3.1分,术后为13.6±2.9分,改善率为65.7%,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极外侧入路腰椎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肌电图监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导航导杆引导椎间孔镜手术穿刺定位的作用,分析其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导航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两组均进行椎间孔镜手术,其中导航组采用导航导杆引导穿刺建立椎间孔镜工作套管,传统组采用传统C型臂X线机透视下建立椎间孔镜工作套管。比较两组术中穿刺次数、透视次数及穿刺时间及术后1d、3个月、6个月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即刻缓解,患肢直腿抬高试验转阴性。穿刺次数,导航组穿刺为1.10±0.31次,传统组为10.53±5.55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次数,导航组为8.30±1.24次,传统组为60.00±15.15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时间,导航组为5.05±2.01min,传统组为34.80±6.3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个月、6个月时VAS评分,导航组分别为2.6±0.8、1.8±0.4、1.4±0.3,传统组分别为2.8±1.1、2.1±0.2、1.6±0.5,两组病例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病例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导航导杆引可以精准引导椎间孔镜手术工作套管的建立,解决椎间孔镜技术的瓶颈问题,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剌次数,避免副损伤及缩短穿刺时间,减少术者及患者X线辐射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定位穿刺和常规定位穿刺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4月,贵港市人民医院采用PETD治疗LDH患者70例,根据穿刺方法分为计算机导航辅助定位穿刺组(导航组)和常规定位穿刺组(常规组),每组35例。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透视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2组患者腰部及下肢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导航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透视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导航组术后出现LDH复发2例、脱出椎间盘残留2例,常规组术后出现LDH复发2例、脱出椎间盘残留4例,根据严重程度行非手术或再次手术治疗后症状均缓解。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及手术时间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定位穿刺行PETD可减少透视和穿刺的次数和时间,进而减少手术时间及降低医患的辐射暴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全部患者选择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45. 5±4. 7) m L,平均手术时间为(56. 3±2. 2)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7. 2±1. 5) d。术后4例患者出现屈髋乏力,2个月后症状彻底恢复。6例患者术后出现大腿前方感觉麻木感,6~8周后症状消失或者缓解。本研究患者无腹腔脏器和大血管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定位错误、麻痹性肠梗阻、生殖股神经永久性损伤等并发症。全部患者接受为期24个月的随访,结果发现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腰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 0. 05),日本骨科协会腰椎(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 0. 05)。结论选择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并发症少,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0.
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是一种较新的微创椎体间融合技术,自2006年首次对该技术进行报道以来,XLIF的适应证已经逐渐扩大、使用率逐年增加。与其他手术方法相比,XLIF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包括保留前后纵韧带结构;从侧面置入宽大的椎间融合器;通过增加椎间隙高度间接神经减压;较低的大血管和内脏损伤发生率;以及较低的硬膜撕裂和围手术期感染的风险。然而,XLIF术后运动功能受损及感觉减退等并发症也有一定的发生率。对适应证明确的患者来说,X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