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检测的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肝后肝硬化(LC)、乙肝原发性肝癌(PHCC)患者血清中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一种新的基于上转发光法的免疫层析检测技术(UPT)检测260例慢性乙型肝炎、190例乙肝肝硬化及45例乙肝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的含量,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E抗原(HBeA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结果 HBV-LP阳性结果浓度水平CHB组主要以>40 U/ml的高浓度为主,LC组和PHCC组主要集中在<10 U/ml的低浓度范围内;HBeAg、HBV DNA和HBV-LP的阳性率均表现为CHB组>LC组>PHCC组,HBeAg和HBV DNA在LC和PHCC患者中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CH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LP在LC和PHCC患者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V DNA和HBe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检测HBV-LP水平快捷可靠并且对慢性肝病进展的诊断以及疗效监测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的YMDD变异基因。方法:对100例服用拉米夫定12个月以上的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后进行分子杂交技术测定YMDD变异情况,同时采用乙肝P区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结果比较。结果:100例拉米夫定治疗患者血清经分子杂交技术共检出33例YMDD变异,同测序结果吻合率达96.97%,灵敏度达103IU/ml。33例YMDD变异者共有6种不同的变异组合。结论:分子杂交技术检测HB-VYMDD变异具有简单、准确、快速、经济实用等特点,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徐爱芳  陈刚  张永乐  王妙婵 《肝脏》2009,14(6):505-506
目前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诊疗和预后判断的常规项目有血清HBV DNA、血清免疫指标、肝功能生化指标。特殊检测项目有肝组织活检、肝组织cccDNA检测等。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大蛋白(LHBs)的检测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个新的诊疗指标。  相似文献   
4.
麻疹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杀伤细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麻疹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方法收集麻疹患儿174例作为病例组,以门诊健康体检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细胞,用标记荧光的抗体进行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麻疹患儿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结果麻疹患儿CD8细胞百分率为(24.98±8.24)%,NK细胞百分率为(13.14±6.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CD3、CD4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疹患儿中,麻疹病毒高活性组CD3细胞为(2586.54±1635.90)个/μL,CD4细胞为(1450.06±849.06)个/μL,均低于麻疹病毒低活性组〔分别为(3527.36±1912.88),(2046.43±900.92)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CD8细胞和NK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麻疹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变化有助于评价麻疹患儿感染早期的免疫状况,而且对判断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后甲胎蛋白(AFP)的变化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行TACE治疗并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104例,收集其术前及术后2周的AFP测定数据,根据其术后1个月CT或MRI结果将患者分为未见活性灶组和可见活性灶组,通过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术前AFP、术后两周AFP、AFP术后2周下降百分比之间的差异以及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间术前AFP、术后2周AF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间术后2周AFP下降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采用术后2周AFP下降百分比预测是否存在活性灶有统计学意义(P0.01),曲线下面积为0.848。结论 AFP术后2周下降百分比与治疗效果相关,可用于预测TACE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微量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对肝癌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采用新型微量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良恶性肝病及肝癌预警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装有耦联了小扁豆凝集素(LCA)的微量离心柱分离甲胎蛋白异质体,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和AFP-L3,并计算AFP-L3在AFP中的含量比例[AFP-L3(%)],分析AFP-L3(%)升高者与良恶性肝病的关系。结果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L3(%)明显高于其他肝病患者,P值均<0.001,以AFP-L3(%)≥10作为诊断指标,在已经确诊为肝癌的患者中灵敏度是90.9%。结论微量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预警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特别是对低甲胎蛋白含量的肝病鉴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对肝癌患者术后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采集临床确诊的24例肝癌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第18个月和第24个月的血清,应用装有藕联了小扁豆凝集素(LCA)的微量离心柱分离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及AFP-L3的含量,计算AFP-L3占总AFP的比率(判断标准以AFP-L3≥10%者为阳性),同时跟踪随访,将检测结果与调查结果作生存分析图,比较两者对肝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结果:术后2~3个月AFP-L3阳性患者在未来30个月内的生存几率明显降低,AFP-L3阴性患者生存几率高;术后6个月AFP-L3阳性患者在未来24个月内的生存几率明显降低,AFP-L3阴性患者生存几率是100%;术后第12个月AFP-L3阳性患者在未来18个月内的生存几率明显降低,AFP-L3阴性患者生存几率是100%。结论:AFP-L3对肝癌患者的术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分子(HBV-LHBs)反式激活功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关系.方法 对60例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每3个月进行HBV DNA、HBV-LHBs以及乙肝免疫标志物检测观察各指标间的变化.结果 入组时60例抗病毒组HBV DNA与HBV-LHBs检出率有较高的一致性检出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LHBs阳性率与HBeAg阳性率存在差异(X2=4.08,P<0.05).经过24个月抗病毒治疗HBV-LHBs始终表达者29例,其中HBV DNA在24个月里出现转阴后反弹的20例、HBV DNA持续阳性未转阴者7例.60例患者24个月里未发现HBsAg血清转换,4例出现HBeAg血清转换.结论 (1)血清HBV-LHBs检测能够反映出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与HBV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2)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HBV-LHBs的表达能够预测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FP半年增长倍数对AFP低度增高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针对3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57例肝硬化患者(LC)及44例诊断时血清AFP浓度低于400 ng/ml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测定其诊断时的血清AFP含量,并回顾性收集其诊断前半年左右的AFP测定结果,计算AFP半年增长倍数。分析诊断时AFP浓度、约半年前AFP浓度、AFP半年增长倍数在不同组别间的差异,并比较用AFP浓度和AFP半年增长倍数对AFP低度增高的PHC诊断价值。结果 PHC组诊断时AFP浓度和AFP半年增长倍数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采用AFP浓度和AFP半年增长倍数诊断PHC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3和0.934。结论定期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FP浓度,并计算AFP半年增长倍数,对于PHC诊断价值优于采用一次测定的AFP结果,有助于PHC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