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损伤的解剖学原因。方法:观察人肩胛切迹的形态,肩胛上神经和肌肉的关系,同时测量肩胛上神经在肩胛下孔处的转折角、肩胛上、下孔的横径、肩胛上、下横韧带的长度。结果:肩胛切迹U型58.82%,弧形17.65%,V型19.12%,半封闭型2.94%,全封闭型1.47%;肩胛上神经经过肩胛上孔进入冈上窝,之后经冈盂切迹进入冈下窝,此处有1个51.18°±6.93°的转折角,即肩胛上神经转折角;肩胛上孔由肩胛切迹和肩胛上横韧带围成,肩胛上孔横径(7.81±3.29)mm,韧带长(12.23±4.89)mm;肩胛下孔是由冈盂切迹和外侧的肩胛下横韧带(冈盂韧带)围成,其横径(8.79±3.96)mm,韧带长(21.26±5.45)mm。同时肩胛上神经主干主要在肌肉和肩胛骨面之间。结论:肩胛上神经自身走行的路径是其损伤的基础,肩关节反复活动对神经的牵拉是损伤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鼠小脑皮质片层化过程细胞迁移,探讨片层化、细胞迁移和reelin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不同年龄的小鼠172只,应用免疫荧光、Nissl和HE染色法对小脑形态结构及片层化、细胞迁移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小脑片层化:E15-E16的后脑主要由神经上皮构成,P0时小脑皮质基本形成了外颗粒层、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P5时浦肯野细胞层形成2~3层细胞,分子层仍有大量细胞。P20时基本形成了小脑的典型三层结构。(2)细胞迁移过程:浦肯野细胞大约在E18时开始迁移,至P7时基本完成迁移,胞体形成均一的1~2层细胞结构。同时,小年龄时NeuN阳性细胞主要见于内颗粒层和外颗粒层,P7后阳性细胞只定位在内颗粒层,迁移基本停止。(3)野生鼠(WT)和reeler小鼠比较:约P14时,WT小鼠小脑形成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及颗粒层。但是在reeler小鼠,小脑分叶不良,浦肯野细胞未迁移至目的地,排列紊乱;内颗粒层(GL)细胞分布松散、不均一。结论:在小鼠小脑的片层化形成过程中,Reelin蛋白可能参与神经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3.
酗酒是一个严重的全球问题,每年因酗酒致死的人数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8%。目前我国酒民约有2亿人,其中过量饮酒比例为49.1%,2.5%女性饮酒者和22.2%男性饮酒者几乎每日饮酒。  相似文献   
4.
肩胛骨安全区的解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评估各个肩胛骨同一区域的差异,获得一个能有效避免医源性神经损伤的安全区,为施行和改良关节镜手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100个保存完好的干肩胛骨,测量肩胛体、关节盂和肩胛上神经的走行路径,用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肩胛体纵向最长距离(A)、肩胛体横向最长距离(B)、关节盂纵向最长距离(C)、关节盂横向最长距离(D)与肩胛切迹到盂上结节的距离(E)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为:0.797、0.786、0.792、0.687;与冈下窝的后盂缘中线到肩胛冈嵴内侧缘的距离(F)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为:0.368、0.381、0.403、0.396。根据统计学分析,国人的安全区即盂上结节到肩胛切迹的安全距离是2.2cm,冈下窝的后盂缘中线到肩胛冈嵴内侧缘的安全距离是1.3cm。结论对肩胛骨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估,以便获得安全区以利于手术的进行,避免肩胛上神经的损伤;同时,线性方程预测也应该被应用于获取患者的肩胛上神经的相关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长期酒精暴露与胰岛素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相关的分子机制;观察神经酰胺在酒精引起胰岛素抵抗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 建立C57BL/6J野生型(WT)小鼠和神经鞘磷脂合成酶2基因敲除(SMS2-/-)3月龄小鼠的长期酒精暴露模型,两基因型小鼠又分为对照组、中剂量酒精组和高剂量酒精组,共计90只。建模5个月后,用血糖仪测定小鼠空腹血糖值,用酶学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浓度,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CA1区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阳性细胞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IRS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1.长期酒精暴露导致WT和SMS-/-2小鼠空腹血糖值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升高,且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但SMS2-/-小鼠随着酒精剂量的增加胰岛素抵抗指数升高幅度较小。 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酒精暴露诱导WT和SMS2-/-小鼠海马IRS2阳性细胞数降低,有剂量依赖性(P<0.05);与相同处理条件的WT小鼠相比,酒精诱导SMS2-/-小鼠海马IRS2阳性细胞数降低增多(P<0.05)。 3.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间小鼠海马组织IRS2蛋白相对表达量与上述结果一致。 结论 长期酒精暴露可引起胰岛素抵抗,IRS2蛋白表达降低,且存在剂量依赖性,因此酒精导致IRS2表达下降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之一;神经酰胺可能参与酒精暴露诱导IRS2表达下降的过程,且有促进胰岛素抵抗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髓内钉手术进针点术语的标准化,探索股骨近端可靠的骨性标志与周围软组织的解剖学关系。方法查阅关于顺行髓内钉进针点的文献,重点关注"梨状窝"和"转子窝"两个术语。选取国人成人股骨干标本130例,分析转子窝与大转子的关系。选取国人成人尸体下肢标本20例,观察股骨近端软组织附着,测量梨状肌、闭孔内肌和闭孔外肌肌腱相关数据。结果 (1)如果没有梨状窝则转子窝是髓内钉标准的进针点。(2)样本中3.85%的大转子完全不遮挡转子窝,76.15%的大转子包绕转子窝但不遮挡,20.00%部分遮挡。(3)梨状肌纵径和横径的均值分别为(6.74±1.21)mm和(4.29±1.37)mm,闭孔内肌纵径和横径的均值分别为(6.36±1.74)mm和(5.74±1.61)mm,闭孔外肌纵径和横径的平均值分别为(6.26±1.13)mm和(4.57±1.26)mm。(4)梨状肌附着点前、后缘距大转子后缘的距离占大转子长度的百分比分别为(57.9±8.8)%和(43.8±8.7)%,闭孔内肌的分别为(65.6±7.3)%和(52.6±6.9)%。结论所谓的梨状窝应被称为转子窝;因为大转子与转子窝不同的关系,股骨钉的进针点是可变的,转子窝不能被视为通用的进针点;肌腱的定量数据有助于优化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股骨髁的某些形态参数,确定股骨髁在形态方面是否存在左右差异。方法收集郑州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股骨111个(左侧64个和右侧47个),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结果股骨的平均双髁宽度为左侧(7.79±0.56)cm,右侧(7.66±0.40)cm(P0.05)。内侧髁长度相对值是左侧(6.09±0.53)cm和右侧(5.97±0.41)cm(P0.05);外侧髁长度为左侧(6.06±0.43)cm和右侧(6.00±0.41)cm(P0.05);髁间宽度为左侧(1.92±0.24)cm和右侧(1.83±0.16)cm(P0.05);髁间深度为左侧(2.94±0.25)cm和右侧(2.90±0.25)cm(P0.05)。提示双侧的股骨髁各项数据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双侧股骨髁的一致性可能是设计全膝关节假体的理论基础,健侧膝关节可用于术前制作患侧模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第3冠状动脉的大体解剖学数据,为临床诊治相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共收集了118个福尔马林固定的心,观测心第3冠状动脉数量、来源、分布范围、营养区域和长度及管径等解剖学数据。结果:第3冠状动脉出现率为28.8%,其中单支出现率为26.3%,双支出现率为2.5%。它通常分布于动脉圆锥、右心室前壁、室间隔及心尖中的1个或多个位置,也有些少见情况:第3冠状动脉比右冠状动脉大并结束于心尖;第3冠状动脉比右冠状动脉小且结束于心尖;心肌桥覆盖较大的第3冠状动脉。结论:心存在第3冠状动脉情况较多,它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吻合且分布于心尖和室间隔。因此第3冠状动脉是在疾病诊疗期间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肩胛骨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上肩胛上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为国人解剖学数据提供资料。方法选择国人成人肩胛骨标本72例,测量其肩胛切迹上横直径、最大深度,及其肩胛骨形态长度和形态宽度,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肩胛骨的形态长度为(13.110±2.191)cm,形态宽度为(10.081±1.430)cm;肩胛切迹上横直径为(1.172±0.763)cm,最大深度为(0.783±0.582)cm。回归分析显示,肩胛切迹上横直径与肩胛骨形态宽度成正相关,肩胛切迹最大深度与肩胛骨形态长度成正相关。结论肩胛骨的形态长度、宽度与肩胛切迹最大深度、上横直径存在线性关系,而肩胛切迹狭窄时易造成肩胛上神经卡压,因此为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体侧下部筋膜链的存在提供解剖学证据。 方法 选择国人成人尸体下肢标本20例,解剖并观察在腓骨长肌筋膜与髂胫束(ITT)之间筋膜的连续性。对其普遍性的特征作出描述及评估其连续性。若能观测到两者间存在明显的解剖学的连续性,则通过对两者施加一定的拉力来测试该结构对张力的传导能力。 结果 发现了髂胫束与腓骨长肌筋膜之间的间接联系:在所有解剖的下肢标本中,ITT与小腿筋膜连接稳固,而后者与腓侧肌筋膜几乎不可分离。对ITT施加张力会引起小腿筋膜以及腓骨长肌筋膜之间的局部运动。 结论 髂胫束与腓骨长肌筋膜连接稳固,提示其可能在张力传导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