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208篇
医药卫生   74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青春期发育的影响,为针对性开展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7年10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3所小学,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1 057名三至四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自我报告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包括躯体、情感与性虐待和躯体、情感忽视.客观评估男生睾丸容积和女生乳房Tanner发育分期.1年后随访再次评价ACEs与青春期发育.根据儿童基线与随访暴露情况,将ACEs分为无暴露组、短暂暴露组和持续暴露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组ACEs与随访1年后青春期发育的关联.结果 持续情感虐待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和男生睾丸容积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36,1.07,95%CI值分别为0.09~0.63,0.47~ 1.66,P值均<0.01);持续躯体虐待与男生睾丸容积呈负相关(β=-0.83,95%CI=-1.58~-0.08,P<0.05);性虐待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呈负相关(持续β=-1.43,95%CI=-2.86~-0.02;短暂β=--0.45,95%CI=-0.73-0.19,P值均<0.05);持续情感忽视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呈正相关(β=0.33,95% CI=0.06~0.61,P<0.05),与男生睾丸容积呈负相关(β=-0.19,95%CI=-1.38~-0.09,P<0.01).结论 青春期发育与童年期不良经历相关.不同ACEs青春期发育效应差异的具体机制和相同ACEs青春期发育效应的性别差异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逆境致精神病理症状结局的累积性与关键期效应,为预防与干预逆境伤害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阜阳地区2所农村学校的710名青少年。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评估家庭逆境,《MacArthur健康与行为问卷》评价内化症状和外化症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家庭逆境发生时间与数量和精神病理症状的关联。结果持续家庭逆境组与内化症状、外化症状增加均有相关性[β值(95%CI)分别为0.35(0.15~0.54),0.16(0.01~0.32)]。家庭逆境数量为2和≥3与内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20(0.04~0.36),0.42(0.24~0.60)]、外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14(0.01~0.26),0.23(0.09~0.37)]增加有关。在仅童年期家庭逆境中,家庭逆境数量为2和≥3的内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23(0.06~0.41),0.34(0.11~0.58)]、外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17(0.02~0.31),0.21(0.02~0.39)]的风险增高。在持续家庭逆境组中,逆境数量≥3与内化症状、外化症状相关[(β值(95%CI)分别为0.56(0.31~0.82),0.24(0.02~0.45)]。仅青春期家庭逆境与精神病理症状无关。结论家庭逆境的多次发生可增加精神病理症状风险,童年期可能是家庭逆境致精神病理症状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描述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SBs)摄入频率,探讨社区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间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9年4—5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深圳市宝安区30 188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形式调查社区建成环境要素和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频率,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的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频率,多元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社区建成环境要素与SSBs摄入频率间的关联性。结果 儿童青少年低频率、中频率和高频率SSBs摄入占比分别为26.8%、51.8%和21.5%。与居住楼层≥7层相比,居住楼层≤3层儿童青少年可增加SSBs的摄入(OR=1.13,95%CI:1.04~1.24);居住地和主干道间的距离与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频率呈负向关联(OR=1.24,95%CI:.10~1.39);居住地周边饭店数量与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频率呈正向关联(OR=1.81,95%CI:1.63~2.02)。结论 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频率与社区建成环境因素相关,居住楼层越低、居住地和主干道间的距离越近、居住地周边饭店数量越多增加儿童青少年SSBs的摄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描述0~6岁儿童线性生长及体质量指数(BMI)生长轨迹,探讨不同类型生长轨迹模式与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关联。  方法  研究对象源自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MABC),MABC建立于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2 037名活产儿在出生后42 d至72月龄共随访15次,测量儿童身长、体重,问卷调查喂养情况、代养人等数据信息, 并于儿童(72±6)月龄时由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专业眼科医生测量其裸眼视力,视力不良者行睫状肌麻痹扩瞳验光诊断近视和远视。运用潜变量增长模型拟合0~6岁儿童身高及BMI生长轨迹。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生长轨迹与6岁儿童屈光不正的关联。  结果  根据潜变量增长模型,线性生长轨迹可将儿童的身高发育轨迹划分为3类:较慢身高生长轨迹(302名)、适宜身高生长轨迹(1 162名)和较快身高生长轨迹(573名)。BMI Z生长轨迹可将儿童的发育轨迹划分为3类:较慢BMI Z生长轨迹(630名)、适宜BMI Z生长轨迹(1 058名)和较快BMI Z生长轨迹(349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缓慢身高生长模式与6岁儿童远视呈正相关[OR值(95%CI)=1.80(1.09~2.98),P < 0.05],而与近视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快速和缓慢BMI Z生长轨迹模式与6岁儿童近视、远视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线性生长轨迹中较慢身高生长模式与6岁儿童远视相关。应密切关注学龄前儿童身高增长模式,定期检查体格发育指标以及远视力,有助于预防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视屏暴露和户外活动与幼儿睡眠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儿童睡眠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已建立的马鞍山市母婴健康出生队列,对2015年6月—2016年6月出生的单胎活产儿,随访至2岁,收集社会人口统计学、视屏暴露、户外活动和睡眠情况的资料。共获得有效问卷1 575份,男童833人,女童742人。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幼儿睡眠质量差的发生率为26.16%;电视打开时间(不一定在看)≥2 h/d、看电视≥1 h/d、玩手机≥30 min/d分别占50.73%、45.21%和26.03%,户外活动≥2 h/d的比例为71.30%;去户外场所的频率≥2次/周和在户外场所≥1 h/次的比例分别为76.31%和37.71%。调整人口统计学等混杂因素后,打开电视时间(不一定在看电视)≥2 h/d(OR=1.40,95%CI:1.11~1.77)、看电视时间≥1 h/d(OR=1.39,95%CI:1.11~1.75)、玩手机时间≥30 min/d(OR=1.55,95%CI:1.21~1.99)均会增加幼儿睡眠质量差发生的风险;去户外场所的频率≥2次/周(OR=0.72,95%CI:0.55~0.93)和在户外场所时间≥1 h/次(OR=0.78,95%CI:0.62~0.99)则能降低发生幼儿睡眠质量差的风险。结论 幼儿睡眠问题存在一定比例,视屏暴露和户外活动均与幼儿睡眠相关,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应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减少视屏暴露时间,增加户外活动,以减少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得以大幅提升,但由于胎龄不足,早产儿相比足月儿不良神经发育结局发生的风险比例增高,神经发育问题逐渐成为早产儿早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晚期早产儿约占早产儿总人数的80%,但目前极早产和超早产与神经发育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较多,中晚期早产与神经发育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本文对中晚期早产儿神经发育结局进行综述,为临床早期评估中晚期早产儿神经发育状态提供依据。通过胎盘-脑轴生物标志物预测中晚期早产儿神经发育结局,对开展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和睡眠状况与其情绪及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联合作用。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7年12月扬州市8所幼儿园的2 94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睡眠状况和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等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影响。  结果  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时间<10 h/d发生多动、同伴交往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01)。联合作用分析显示,睡眠时间<10 h/d合并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多动、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合并视屏时间>1 h/d更易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P<0.001)。  结论  视屏时间>1 h/d和睡眠质量不良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更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前全球范围内正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而其强烈的传播性已引发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新型冠状病毒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存在高度病原同源性,同为β属冠状病毒。由于孕妇群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一定脆弱性,为疫情流行期间的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本文将对目前所报道的孕产妇罹患SARS、MERS、COVID-19对母婴健康影响进行文献综述,旨在为COVID-19流行中孕妇健康管理与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母体妊娠相关焦虑对子代学龄前执行功能(EFs)的影响及性别差异,以期针对性优化子代生命早期发育环境。  方法  选取中国安徽出生队列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孕早期建卡的孕妇,收集孕妇一般情况和妊娠相关焦虑情况。对队列内的3 556名3~5岁儿童进行随访,收集儿童相关特征,采用《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评定量表》(父母版)评价其执行功能。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仅孕早期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男童工作记忆、计划/组织功能和总执行功能(GEC)异常风险有关[OR 值(95%CI)分别为 1.40(1.06~1.85),1.64(1.06~2.54),1.89(1.27~2.82)];孕早、晚期同时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男童抑制、工作记忆、计划/组织功能和 GEC 异常风险有关[ OR值(95%CI)分别为 2.60(1.45~4.67),2.45(1.69~3.57),2.23(1.28~3.88),3.27(2.03~5.28)]。 仅孕早期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女童抑制和工作记忆异常有关[OR 值(95%CI)分别为 1.79(1.13~2.83),1.45(1.07~1.98)];仅孕晚期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女童抑制功能异常有关[OR 值(95%CI)= 2.26(1.17~4.38)];孕早、晚期同时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女童抑制和工作记忆功能异常风险有关[OR 值(95%CI)分别为 2.45(1.40~4.28),2.02(1.35~3.01)]。  结论  妊娠相关焦虑显著影响子代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妊娠相关焦虑在男童中主要影响工作记忆、计划/组织功能和总执行功能,在女童主要影响其工作记忆和抑制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遭受欺凌的关联及其性别间的差异, 为改善青少年遭受欺凌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 在安徽省合肥市、辽宁省沈阳市、广东省阳江市和重庆市抽取18 9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健康素养水平和遭受欺凌情况, 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遭受欺凌检出率的差异, 并分析健康素养与遭受欺凌的关联及其性别间的差异。  结果  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15.8%和9.1%。男生、初中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少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28.0%, 18.8%, 23.3%和33.6%, 分别高于女生、高中、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多的学生(χ2值分别为225.64, 148.07, 141.13, 143.49, P值均<0.01);男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少的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10.9%, 14.4%和20.1%, 分别高于女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多的学生(χ2值分别为62.96, 112.82, 88.49, 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 除体力活动维度外, 总体及各维度健康素养得分越低的学生越容易遭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 且在健康素养各水平组中, 男生均比女生易遭受欺凌(P值均<0.05)。  方法  中学生健康素养和遭受欺凌有关联且存在性别差异, 可通过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改善欺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