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进展型早发性脊柱侧弯(early onset scoliosis,EOS)经支具保守治疗后畸形发展情况,并探讨支具矫形在此类患者中的疗效。方法以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脊柱外科接受支具治疗至少2年且影像资料完整的19例EO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7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末次随访Cobb角与治疗前相比改善超过10°为治疗有效,未超过10°为治疗无效。支具治疗前、初次治疗后、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冠状位及矢状位畸形角度及平衡。结果19例支具治疗前平均Cobb角(40±10.4)°(20°~55°)、初次治疗后主弯Cobb角(28.15±14.78)°,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31.63±18.04)°,初次治疗后及末次随访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胸廓宽度及胸椎高度均较支具治疗前明显增加,特发性EOS较先天性EOS治疗效果更好(P<0.05)。另外,顶椎位于胸腰段或腰段较顶椎位于胸段者效果更好(P<0.05)。初次治疗后两组间主弯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部分进展型早发性脊柱侧弯,支具治疗可作为保守治疗的选择之一,其中一些病例可得到满意矫形,即使部分病例不能避免手术,支具治疗也可在不影响胸廓发育的前提下适当延后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应用后路一期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的25例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3~32岁(12.1±7.1岁)。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6例,其中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2例。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胸段主弯Cobb角、局部后凸角、远端代偿弯Cobb角、双肩高度等参数,并观察神经功能转归及并发症。结果:行SRS(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3级截骨6例,SRS 4级截骨3例,SRS 5级截骨16例。手术时间306.1±101.5min(147~550min),术中失血量1108.0±1000.9ml(150~4500ml)。随访时间37.8±14.0(20~69)个月。颈胸段主弯Cobb角由术前59.5°±28.5°矫正到术后的28.8°±16.9°(P0.001),末次随访时为31.6°±16.4°,无明显丢失(P=0.574)。局部后凸由术前39.2°±28.2°矫正到术后的21.1°±14.4°(P0.001),末次随访时为24.0°±14.3°,无明显丢失(P=0.478)。远端代偿弯由术前的35.4°±19.5°减少为术后的18.4°±11.3°(P0.001),末次随访时为26.1°±16.9°,较术后无统计学差异(P=0.073)。双肩高度差由术前的2.6±0.9cm减少到术后的1.2±0.6cm(P0.001),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为0.9±0.6cm,但较术后无统计学差异(P=0.093)。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的6例患者中5例随访期间恢复至Frankel E级,1例C级恢复至Frankel D级。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6例:5例凸侧上肢麻木;1例因双下肢肌力持续下降行再次手术探查清除血肿后恢复,6例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其他包括脑脊液漏1例,胸腔积液3例,伤口积液1例,肺部感染1例,远期融合远端侧凸加重行翻修手术2例,均通过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对于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应用后路一期三柱截骨矫形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但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rFN/CDH修饰的BCP仿生界面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粘附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同双官交联的方法将rFN/CDH融合蛋白引入双相钙磷陶瓷(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 ceramic,BCP)表面,制备rFN/CDH-BCP仿生界面(rFN/CDH-BCP),并对其活化界面表征进行评价。利用细胞离心粘附实验、MTT实验和成骨诱导分化等手段,评价rFN/CDH-BCP对骨种子细胞的增殖、粘附和分化的影响。[结果]XPS数据显示仿生修饰后BCP表面分别独立出现164.0 eV和401.0 eV的峰谱,即硫和氮元素的分布,提示界面构建成功、有效。SEM显示BCP表面呈巨孔/微孔不规律分布,仿生修饰对微结构无明显影响。蛋白吸附实验显示BCP对rFN/CDH的吸附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离心粘附实验显示hMSCs在rFN/CDH-BCP表面的粘附数量与生物配基密度表现为正相关,hMSCs在其表面表现出良好的粘附、增殖和生长状态。hMSCs成骨诱导10 d后,在rFN/CDH-BCP表面的ALP活性表现最高(P<0.05)。成骨诱导14 d后,在rFN/CDH-BCP表面的OCN蛋白表达水平亦最高(P<0.05)。成骨诱导21 d后,rFN/CDH-BCP表面的细胞间形成的椭圆形橘红色结节在数量和面积上分布最多。[结论]rFN/CDH生物配基共价交联生物陶瓷BCP界面后具备优良的粗糙度、微结构和可控的配基密度等生物理化特征,是一种生物相容性界面。rFN/CDH-BCP仿生界面在体外有效增强hMSCs的粘附、增殖效率和生长活力,显著上调了干细胞成骨诱导后ALP、OCN等成骨标志物的表达,明显促进了钙结节形成和基质矿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制备复合bMSCs的rFN/CDH—BCP组织工程骨,并对其体内融合效应进行初步观测。方法制备复合bM-SCs的rFN/CDH—BCP组织工程骨,利用细胞离心粘附实验、MTT实验和成骨诱导分化等方法观察组织工程骨界面对骨种子细胞的粘附和分化的影响。建立兔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以复合bMSCs的rFN/CDH-BCP组织工程骨植于预备的骨槽内,利用X线影像学和组织学技术观察融合部位新骨生成状况及种子细胞分布、转归状况。结果bMSCs复合24h后rFN/CDH—BCP表面和内部有大量细胞粘附,生长良好,成骨诱导10d后,rFN/CDH-BCP表面ALP活性显著升高(P〈0.05),21d后,钙结节广泛分布。bMSCs复合rFN/CDH-BCP植入兔植骨融合区12周后X线和组织学显示有明显新生骨生成,对照组没有。结论rFN/CDH—BCP组织工程骨在体内外均有良好的生物学效应,对新骨形成和骨成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良好修复作用,具有较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和经颅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TcMEP)监测在重度脊柱畸形翻修截骨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术中出现神经监测变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本科全麻下进行重度脊柱畸形翻修截骨矫形手术54例患者,男19例,女35例。术中均应用SSEP和TcMEP联合监测。统计比较单模式SSEP、单模式TcMEP及双模式联合监测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术中出现真阳性电生理监测变化的原因和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结果]联合SSEP及TcMEP监测成功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最高。54例患者中共有14例(25.93%)出现阳性电生理监测变化。经术中干预后,随访时最终2例(3.70%)未恢复至术前神经功能状态。术前合并胸椎管狭窄、主弯Cobb角130°为出现真阳性电生理变化的危险因素。[结论]在重度脊柱畸形翻修截骨矫形手术中,联合SSEP及TcMEP监测能有效地检测早期脊髓损伤,有更好地进行预警的价值。积极进行干预能扭转电生理变化并可以避免严重脊髓损伤并发症发生。翻修术中截骨矫形过程出现电生理变化概率较高。术前合并胸椎管狭窄以及主弯Cobb角130°的患者更易导致真阳性监测变化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严重冠状面失衡进行再次手术翻修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21年8月手术治疗的7例脊柱侧凸矫形术后严重冠状面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本次手术年龄21.3±7.5岁(14~32岁)。随访16.3±4.2个月(12~25个月)。统计初次手术年龄、既往手术次数、本次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固定节段。在本次手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主胸弯及腰弯Cobb角、最下固定椎倾斜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冠状面骨盆倾斜角等,计算CBD的矫正率。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使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记录本次手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及转归情况。结果:初次手术年龄8.86±4.14岁(3~15岁);手术次数5.29±3.55次(2~13次);本次手术时间为346.14±64.65min,术中出血量1342.86±687.65ml;6例患者行不对称性PSO截骨,1例患者行多节段Ponte截骨、延长内固定融合节段。术前CBD为77.23±33.28mm,...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Lenke 1、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病人行脊柱后路椎弓根钉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短期内肩自发性平衡的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中心行后路椎弓根钉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AIS的21例病人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标准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测量主胸弯Cobb角、上胸弯Cobb角、腰弯角度、影像学肩高、锁骨角,并采用T1倾斜角和颈椎轴线角评价内肩自发性平衡情况。结果 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主胸弯Cobb角、上胸弯Cobb角、腰弯角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1平衡2例(9.52%,2/21),术后即刻6例(28.57%,6/21),术后6个月13例(61.90%,13/21),术后6个月时达到T1平衡的比例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颈部平衡3例(14.29%,3/21),术后即刻13例(61.90%,13/21),术后6个月17例(80.95%,17/21),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时的颈部平衡比例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nke 1、2型AIS病人矫形术后内肩平衡(尤其是T1平衡性)会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改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