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传统的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容易造成术后胆肠返流、盲端综合症、吻合口狭窄及反复发作的难治性胆管炎。本文从1973-10~2000-12采用胆总管十二指肠后低位内引流术,治疗胆道结石合并胆总管远端狭窄32例急诊病人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微血管密度(MVD)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子宫颈鳞癌生长、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组织病理学等方法,检测32例子宫颈鳞癌组织中CD34和PCNA的表达,并计算出微血管密度(MVD)和增殖指数(PI)。结果PI、MVD与肿瘤的分化程度、FIGO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低分化程度组和高F1GO临床分期组PI、MVD值明显高于高分化程度组、及低FIGO临床分期组(P<0.01);淋巴结转移组PI、MVD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且MVD与PI密切相关。(r=0.861,P<0.01)。结论血管形成参与了子宫颈鳞癌的形成;MVD和PCNA与子宫颈鳞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部分下咽、全食管切除,左梨状窝-胃(结肠)吻合治疗颈段食管癌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1987年11月~2001年5月采用非开胸行部分下咽、全食管切除,治疗颈段食管癌16例,其中左梨状窝-胃吻合12例,梨状窝-结肠吻合4例。12例作左侧颈淋巴结清扫,4例作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结果 术后轻度返流1例,胃壁坏死1例,吻合口瘘1例。无喉返神经损伤,无手术住院死亡。3年生存率为42.9%(6/14)。结论 部分下咽、全食管切除,左梨状窝一胃(结肠)吻合是治疗颈段食管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经胸与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2例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6例。治疗组采取胸腹联合切口,对照组采取经胸切口。结果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胸腔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时间短,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三野淋巴结清扫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左胸切口选择性三野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手术方法及淋巴结清扫效果。方法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213例,采用左胸第6肋间切口,对纵隔左右两侧同时进行淋巴清扫,并切除左右两侧纵隔胸膜,腹野清扫1—5组,7—12a组,16al、19组淋巴结,颈野仅做食管系膜内淋巴结摘除。结果213例共检出淋巴结14197枚,平均(66.65±24.73)枚;淋巴结转移105例,转移率49.29%(105/213),转移淋巴结423枚,转移度2.97%(423/14197),术后病理检查食管标本上下切缘均无癌残留。手术时间2.92~4.67(3.37±0.42)h,术中术后输红细胞0—6^u(1.08±0.93)^u;术中术后输血浆0—1400(103.77±184.89)ml;住院时间14—39(17.64±4.12)d。无喉返神经损伤,无吻合口瘘。1例死于呼吸衰竭,死亡率0.04%(1/213)。结论经左胸第6肋间切1:3,扩大了标准三野清扫术中的胸野淋巴结清扫范围,缩小了颈野淋巴结清扫范围,上腹部和胃周围淋巴结清扫达到选择性队水平,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胃吻合术后胃壁坏死性穿孔和胃壁大面积坏死性瘘的原因和处理措施。方法1969年9月至2004年12月共施行4855例食管、贲门癌手术。共发生胃壁坏死性穿孔8例,胃壁大面积坏死性瘘10例。8例二次开胸手术治疗。结果18例中,4例死亡,14例治愈,病死率22%。结论术中保护胃壁及其营养血管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对较大的胃壁坏死性穿孔和大面积胃壁坏死性瘘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Ⅰ型食管-胃结合部鳞癌的手术方式。方法施行食管大部整块切除治疗Ⅰ型食管-胃结合部鳞癌。结果16例清扫淋巴结1294枚,平均(81.00±15.72)枚,11例术后病理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68.8%;共转移淋巴结85枚,转移度6.6%。肿瘤距上切缘长度平均(11.38±2.60)cm,距下切缘平均(10.34±2.18)cm。结论对无远处淋巴结转移的Ⅰ型食管-胃结合部鳞癌患者,食管大部整块切除是理想的根治性切除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食管胃植入式黏膜吻合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的效果。方法 采用作者自行设计的食管胃植入式食管黏膜和胃黏膜吻合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共1236例。吻合后胃浆肌层、食管肌层、黏膜吻合线在三个不同平面。结果 食管癌842例。贲门癌394例;其中咽下胃吻合15例,食管胃颈部吻合193例,弓上吻合634例,弓下吻合394例。l例因难治性心肌缺血于术后24h死亡。2例呼吸衰竭死亡。本组无吻合口瘘、狭窄,无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结论 食管胃植入式黏膜吻合术是防止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返流性食管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前手术仍是治疗子宫颈癌的主要方法之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提高子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很重要。本文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宫颈癌患者5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细胞凋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DNA末端标记(TUNEL法)、免疫组化(S-P法)及组织病理学等方法,检测61例原发性食管鳞癌组织中细胞凋亡、VEGF的表达。计算出凋亡指数(AI)并测出VEGF的平均吸光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AI和VEGF吸光度(A)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低分化程度组和高TNM分期组VEGF吸光度明显高于高分化程度组及低TNM分期组(P〈0.01),而其AI值明显低于高分化程度组及低TNM分期组(P〈0.01)。浸润深度超过肌层组及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明显高于浸润深度未超过肌层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而AI与浸润深度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生存率降低与AI、VEGF、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将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AI、VEGF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细胞凋亡和血管形成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形成;VEGF与食管鳞癌的血管形成密切相关,其表达增高与食管鳞癌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AI、VEGF是食管鳞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