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2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MIMO技术利用多根天线实现多发多收,能够在不增加传输带宽和发射功率的条件下,成倍地提高系统的数据速率。该文对于MIMO,SIMO,MISO,SISO四种经典信道分别进行了信道容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彬  秦玉娟 《信息技术》2011,(10):218-221
道路交通事故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它已成为人类面临的第一大安全危害。提出了把层次分析法应用于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中,对道路交通系统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了风险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降低道路交通风险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于同样信道数的波分复用,采用三信道器件比用两信道器件更为简单。文章对一种能够实现三信道平坦输出的全光纤梳状滤波器的新结构进行了分析,推导了新结构的能量传输表达式,详细讨论了耦合器分光比的改变对滤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组成新结构的光纤干涉臂间的长度差和耦合器分光比取某些定值时,可形成一个复用间隔相等、通带平坦的三信道全光纤梳状滤波器,且波分复用的信道间隔仅仅取决于干涉臂长差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有效的预编码手段,随机波束形成技术能够通过只反馈信道质量而非信道系数的方法来大大降低信道的反馈负荷,同时还可获得多用户系统所固有的分集增益,因此对随机波束形成技术的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MIMO技术利用多根天线实现多发多收,能够在不增加传输带宽和发射功率的条件下,成倍地提高系统的数据速率;而预编码技术则可以利用接收端反馈回来的信道状态信息对信号进行预处理以改善信号的传输性能,从而达到消除干扰的目的,使得无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得以提升。因此对MIMO系统预编码技术的研究,是解决如何提升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的关键问题,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油井产量监测是掌握油井的油藏状况、分析储油层变化情况和科学制定油田开发策略的重要依据。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油井开发和生产管理迈向智能化和全自动化,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提出一种以嵌入式操作系统VxWorks和PC104处理器为基础,采用文丘里液体测量技术对油井产量进行计量,同时位于主控中心处的上位机可以查看油井产量和VxWorks的运行状况,为油藏管理和产能配置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MIMO技术通过在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多副天线进行数据收发,提供了丰富的复用增益和分集增益,可以在不占用额外带宽和功率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容量和可靠性,缓解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和有限的无线资源之间的矛盾,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8.
MIMO系统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其中的功率分配技术又是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最佳选择,本文对平均功率分配算法和注水算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给出近年来出现的功率分配新方案.  相似文献   
9.
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在碳酸盐岩微区分析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岩成分虽然简单,然而结构却非常复杂,微区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因显微镜等常规仪器性能有限,难以用来进一步提高微区分析的精度。电子探针的使用则大大提高了微区分析研究的精度与深度。使用该仪器能对研究对象进行几千倍甚至十万倍的显微结构观察,可以发现高清晰的微米级、纳米级的微观地质现象;同时可以定位分析相应微观结构的成分,即将化学成分与显微结构一一对应起来,真正实现原住、可靠的精细微区分析。本文重点研究了电子探针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图像——背散射电子图像,在碳酸盐岩微区分析中所起的作用。除了其在上述显微结构与微区分析精确定位方面的意义之外,它在岩石矿物识别方面的意义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0.
周彬  秦玉娟  刘馨 《低压电器》2013,(11):23-26
为满足主控中心实时、准确、快捷、高效地监测油井参量信息的要求,将嵌入式Web服务器GoAhead嵌入到被监测油井的硬件设备中,实现网络化自动控制功能。该系统有助于油藏管理部门及时诊断病态生产工况,实施油气井的维护和流程控制,从而优化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