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8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交流稳压电源的改进神经网络PID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交流稳压电源主电路数学模型并分析其闭环稳压控制原理。由于装置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和变结构、变参数特性,采用经典PID控制器很难获得理想的控制效果。将人工神经网络与传统PID控制器相结合,构成一种不依赖于被控对象精确数学模型的神经网络PID控制器。为了提高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计算连接权值更新量,并对当前解施加一个以一定概率保留的随机扰动,加快迭代过程跳出局部极小点。对装置主电路和改进神经网络PID控制器进行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动态响应快,鲁棒性强,调节平滑,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最后,制造并测试了额定电压660 V、容量400 k VA的实验样机,对理论研究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满足化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高职化工专业化学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从基于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重构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化学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基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改革化学课程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Fourier-Mellin变换不同时相遥感影像自动配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时相遥感影像配准是变化检测的关键步骤。由于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差异,且在传感器参数未知情况下,很难完成其自动配准。基于傅里叶-梅林变换(Fourier-Mellin Transform,FMT)影像配准其实就是基于傅里叶变换和对数极变换的全局相位相关。这种方法在进行频域计算时找到了配准的变换参数,并且对噪声和遮挡等很鲁棒。提出了一种基于Fourier-Mellin算法的改进配准方法。Fourier-Mellin变换由于旋转的频谱混叠和旋转变换中插值误差而产生错误。为了得到更好的配准结果,通过加窗和滤波来提高峰值、减少频谱混叠、增加鲁棒性。  相似文献   
4.
实验中研究了不同盒厚(100μm、188μm、300μm)及摩擦取向(双面平行、双面反向、双面垂直)的液晶盒在温度变化下出射随机激光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随机激光的强度降低直至完全消失,继续升温随机激光重新出现。样品表面摩擦取向也会影响染料掺液晶随机激光的温控特性,同向摩擦的液晶盒随机激光消失点温度值较低。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样品表面摩擦取向将随机激光阈值设置在特定的温度,可应用于远程温度传感领域。  相似文献   
5.
电子变压器漏感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电子变压器漏感的计算方法,并介绍了一种简化算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直线开关磁阻电机功率密度低,作为波浪能转换装置难以广泛应用的问题,设计一种采用高功率密度的互感耦合直线开关磁阻电机的波浪能转换装置.根据互感耦合直线开关磁阻电机的结构特点及运行原理,建立以互感耦合直线开关磁阻电机为波浪能转换装置的波浪发电系统仿真模型,并对电机典型位置时刻的磁场进行分析.采用电压外环PI调节加电流内环斩波调节的双闭环控制策略对互感耦合直线开关磁阻电机波浪发电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系统仿真结果表明:以互感耦合直线开关磁阻电机作为波浪能转换装置,能够达到波浪发电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实验研究了液晶盒盒厚及摩擦方式对随机激光电控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其物理机制。实验制备了3种盒厚的液晶盒,每种盒厚的盒都采取了3种摩擦取向方式(双面平行、双面反向、双面垂直)。不同盒厚的样品随机激光消失的关断电压Vdis分别在2.4 V(100μm)、2.8 V(188μm)、3.3 V(300μm)左右,基本不受摩擦方式影响。该实验通过减小盒厚降低了随机激光的关断电压,为电控随机激光低功耗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无位置传感器电机驱动器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硬件电路简单以及维护要求少等优势,在学术界和工业应用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适用于零低速域、中高速域以及全速域三种运行范围的多种无位置传感器技术进行了综述。首先,分别对比分析了零低速域和中高速域下各种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的优缺点。其次,梳理和总结了目前全速域运行的切换控制策略。最后,对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了后续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