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氢能是“双碳”下推动化石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微生物暗发酵制氢是实现生物质绿氢转化的有效途径。其中,利用具有量子尺寸效应、比表面积大和电导率高的金属纳米颗粒(MNPs)优化暗发酵制氢技术是近年研究热点。综述和评论了国内外添加MNPs用于优化暗发酵制氢性能的作用机制、技术难点和制氢效果等,重点阐述并比较了铁、镍和锌基三类热门MNPs优化策略在提高产氢酶系活性、增强代谢产氢途径和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展望了暗发酵制氢可深入MNPs优化氢化酶活性、拓宽生物质发酵底物以及产氢菌筛选和反应器设计、生物质发酵技术开发等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围绕目前主流的绿色制氢技术,综述国内外“绿氢”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阐述电解水制氢技术(碱性电解水法、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法、固体氧化物电解水法)、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技术(光催化法、光热分解法、光电化学法)以及生物质制氢技术(热化学转化法、微生物法)的产氢原理、技术难点和改进方法等,讨论比较各类“绿氢”技术的优缺点,分析未来绿色制氢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一类新型高耐热有机硅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顺丁烯二酸酐(MA)、苯酐(PA)、均苯四酸二酐(PMDA)、二苯酮四酸二酐(BTDA)分别与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APS),通过化学亚胺化制备了一系列新型高耐热酰亚胺芳杂环改性硅烷偶联剂,并讨论了溶剂体系、亚胺化试剂对合成的影响。还通过表面硅烷化技术,将基于新型高耐热改性硅烷偶联剂的处理液对金属进行防腐处理,考察了处理液的配置及储存稳定性,阐述了将其用于Al、Fe、Cu金属表面处理的原理和处理工艺,分析讨论了不同改性硅烷偶联剂与保护膜之间结构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苯乙炔苯酐改性硅烷偶联剂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4-苯乙炔苯酐(4-PEPA)对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APS)进行改性,合成了热稳定性、黏附性、防腐性更好的新型硅烷偶联剂,并用红外、差热分析、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5.
以联苯四酸二酐(BPDA)和烯丙基胺为反应物,合成了N,N’-二烯丙基联苯双酰亚胺,该化合物在氯铂酸催化作用下与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含硅聚酰亚胺(PI).研究表明:含硅链段的引入有助于提高聚酰亚胺材料的溶解性能和熔融加工性能.各步产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与核磁共振(1H-NMR)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通过热重分析仪(TGA)、示差扫描热分析仪(DSC)和尺寸排除色谱仪(SEC)对目标产物的热性能和分子量进行了测定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四甲基氢氧化铵的硅醇盐为阴离子催化剂,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602)和止链剂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通过一步聚合法制备得到了具有一定黏度的氨基硅油,并通过环氧氯丙烷对双氨基硅油进行处理得到了低交联氨基硅油,后者通过环氧氯丙烷再一次处理制备得到了低交联季铵化改性氨基硅油.研究发现改性后的氨基硅油具有良好的抗黄变性能,其水溶性也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7.
以1,3二甲基-1,3-二苯基二硅氧烷与降冰片烯单酐为反应物,通过酯化、硅氢加成和酸化3个步骤合成了一种新型含硅脂环族四酸,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溶解性研究.红外光谱(FTIR)与核磁共振(1 H NMR和13C-NMR)证实了目标产物含硅脂环族四酸被成功合成,且该四酸在常规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同时,研究表明:这是一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某些高位阻反应物之间硅氢加成反应活性的合成路线.  相似文献   
8.
合成一种新颖的阳离子萘型表面活性剂4-(1-萘氧基-5-辛氧基)丁基三甲基溴化铵(TNBAB),利用紫外、荧光、1HNMR及红外多种谱学方法研究了水溶液中葫芦脲[8](CB[8])对TNBAB包络作用。研究表明:在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范围内,体系的荧光强度和紫外吸收强度均随CB[8]浓度的增大而减弱,直到二者比例为1:1时,不再随着CB[8]浓度的增大而发生明显变化,表明二者形成了1:1的包络物;得到包络计量比,并计算包络物稳定常数,得到的较大稳定常数(5.2×105L.mol-1,1.2×105L.mol-1)表明形成的包络物相当稳定。红外吸收峰不同程度的蓝移证实了稳定的包络物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结合CB[8]及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特征,利用1HNMR对其包络机理及主客体作用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两步法合成酰亚胺环改性硅烷偶联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酐、联苯二酐、降冰片烯单酐、烯丙基胺和三乙氧基硅烷为反应物,通过酰亚胺化反应和硅氢加成反应的两步法合成了3种含酰亚胺环的新型硅烷偶联剂,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和元素分析表明,酰亚胺环被成功引入到了硅烷偶联剂中.热失重(TGA)结果表明,3种改性硅烷具有良好的热稳定...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金属表面钝化处理工艺中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表面硅烷化技术现已成为一种新型绿色表面钝化工艺,该工艺通过有机硅材料在金属表面形成高致密的保护膜而实施对金属的高效保护,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从保护机理、新型结构有机硅烷及最新应用领域方面阐述了该技术的特点和新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