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王广山  霍仁杰 《焊管》2019,42(8):14-18
为了研制具有优良耐磨性能和硬度的高强钢耐磨堆焊焊条,设计了焊条药皮的配方,选用了焊条药皮的渣系,分析了药皮成分对焊接飞溅的影响规律。对研制的堆焊焊条(Fe-Cr-C、Fe-Cr-C-Nb)进行了焊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焊条药皮元素显著影响堆焊熔敷合金焊缝的气孔、飞溅等性能指标。显微组织分析表明,碳含量及铬-碳比对耐磨合金的碳化物方向、密度等分布状态起到决定性影响,随着其含量的增加,碳化物趋向垂直于堆焊层表面方向分布,合金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不断提高,硬度最高值达到63HRC,相对磨损率为0.05;Nb元素的增加对显微硬度影响不大,但能使碳化物得以细化,分布更均匀,可以显著改善合金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2.
粗晶是造成铸轧镁合金AZ31焊接接头发生严重弱化的主要原因,合理的焊接工艺方案是解决焊接性问题的关键。通过研究交流TIG和脉冲TIG焊接工艺对铸轧镁合金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焊接熔池两侧区域的冷却速度快,晶粒更均匀,晶粒度更小;通过拉伸试验,脉冲TIG焊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均高于交流TIG焊,具有更好的焊接性。  相似文献   
3.
对5mm厚2024铝合金板进行了不同焊接速度(20~100mm·min-1)下的搅拌摩擦焊,研究了焊接接头的显微硬度与拉伸性能。结果表明:接头在垂直于焊缝方向上的显微硬度整体呈W形分布,焊核区显微硬度高于热影响区与热机影响区的,但仍低于母材的,热影响区和热机影响区过渡位置的显微硬度最低;随焊接速度的增大,焊核区的平均显微硬度升高,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均呈先增大后略微降低的趋势;当焊接速度为80mm·min-1时,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47.2MPa和7.8%;接头在热机影响区与热影响区边界发生剪切断裂,断裂位置与显微硬度最低位置相吻合,接头的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4.
采用搅拌摩擦焊对5 mm厚7055铝合金进行对接试验,通过拉伸试验研究不同转速接头断裂位置及其横截面的显微组织,断口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转速的提高,薄弱区发生了转移:当转速为700~800 r/min时,接头在热影响区发生45°剪切断裂;当转速提高至900~1 100 r/min时,接头在焊核区发生"S"形断裂;进一步提高转速至1 200~1 400 r/min时,接头沿着前进侧热力影响区或前进侧热力影响区与焊核区边界发生断裂.断口形貌分析表明,热影响区断口呈现大而深的韧窝,焊核区断口呈现小而浅的韧窝,均属韧性断裂;热力影响区边界断口呈韧-脆混合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5.
采用等强匹配原则利用焊条电弧焊对30 mm厚低温压力容器用钢16MnDR进行多层多道焊,对焊接接头进行微观组织分析,并通过低温冲击试验对焊接接头的冲击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焊接接头各个微区低温冲击功均符合16MnDR钢的力学性能要求,焊接工艺合理。母材的低温冲击韧性最高,热影响区的最低。热影响区少量的针状铁素体提高了组织韧性,在-40℃时其低温冲击功为88 J。-40℃热影响区断口形貌呈现准解理断裂特征,能谱分析表明热影响区出现成分偏析,在-60℃时呈现解理断裂特征,低温韧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对5 mm厚2024高强铝合金搅拌摩擦焊对接接头进行自然时效处理,时效时间为17520 h,研究焊接态和自然时效态接头的微观组织、显微硬度、力学性能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自然时效态接头拉伸性能和显微硬度均较焊接态有所提高,当转速为1000 r/min,焊速为60 mm/min时,焊接接头组织经过自然时效析出大量细小且弥散分布的强化第二相,拉伸性能和显微硬度的改善最显著,抗拉强度达到了354.6 MPa,提高12.9 MPa,达到母材的84.4%,断裂发生在热影响区。焊核区硬度最高值为145.7 HV。自然时效态接头断口形貌呈现典型的韧-脆混合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从热力学的角度优化二氧化碳合成低碳烯烃反应的反应性能,基于Gibbs自由能最小化方法对二氧化碳氢化反应进行平衡热力学分析,通过模拟计算得到反应温度、反应压力、进料气氢碳摩尔比对二氧化碳平衡转化率、低碳烯烃选择性及平衡组分摩尔分数的影响。基于概率学理论,建立反应条件对反应性能参数的概率函数,使用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催化反应性能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相比单目标最优化方法,多目标优化方法可使反应系统多个相互矛盾的目标协同达到最优,在提高二氧化碳转化率和低碳烯烃选择性的同时降低催化系统中H2O平衡摩尔分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