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7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浅水三角洲现代沉积考察分析,结合探地雷达(GPR)资料,对浅水三角洲分类方案和对应的沉积模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根据分流河道弯曲指数和分叉参数,将浅水三角洲分为分叉平直河三角洲、分叉曲流河三角洲、分汇曲流河三角洲和分汇辫状河三角洲4种类型,并建立了各类型的沉积模式; 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的控制因素是分流河道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的强度。将该沉积模式应用于渤海南部海域BZ25-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砂体内部构型的研究认为:明化镇组下段4油层组2小层(NmⅣ2)时期是低位体系域早期,发育分汇曲流河三角洲,河道间为侧积隔夹层; 明化镇组下段4油层组1小层(NmⅣ1)时期湖平面上升,发育分汇辫状河三角洲,河道间为垂积隔夹层。这为下一步的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基于复合砂体构型样式的河流相储层细分对比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依据标志、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地震约束"的储层细分和对比方法,可以对含油储集层逐级细分为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和单油层等4个级次。由于河流相沉积储层缺少可依据的细分和对比标志层,从而导致了细分对比的不确定性。根据复合砂体构型分类体系将河流相砂体构型样式细分为4大类7亚类,实践证明该方法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3.
针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渤中263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多期次砂体表现出的强烈非均质性,综合应用井-震数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定量描述,并体现到地质建模和井位部署中,以降低储量风险、落实潜力、优化开发井位、指导ODP方案(整体开发方案)的编制和决策。岩石物理分析发现,该油田以密度反演为主的拟阻抗可以很好地反映砂、泥岩的变化。通过阻抗体上提取的振幅和相干信息,可以识别平面岩相变化、废弃河道、点坝以及小断层分布。这些信息可以在属性模拟时约束平面渗透率变化。对于强不连续位置,还可以设置虚拟断层以表征砂体内部的不连通性。利用短时窗傅氏变换频谱分解技术以及差异频谱所反映的吸收衰减现象,在频率域通过调谐振幅的成像特征研究了储层横向变化规律,定量求取了砂体厚度,并成功检测了含油气砂体。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震驱动的海上油气田储层地质建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初期海上油气田钻井少,采用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储层地质建模方法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但海上油气田地震数据较完整,因而有利于探索基于地震驱动的建模方法.通过地震数据体推演储层空间变化规律,再以井为条件求取空间估计参数,进而形成了基于地震驱动的海上油气田储层地质建模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这种以地震数据为主体的建模方法有效利用了地质模式作为建模过程的约束,较好地克服了传统地质统计学的以井为核心且在井少时难以建立较为客观的储层地质模型的弊端,为海上油气田开发前期储层地质建模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和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地层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快已成为海上S油田目前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对研究区单井隔夹层进行了识别,并对不同级次夹层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夹层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单一河口坝砂体间的夹层主要是由坝间泥岩和废弃河道充填构成,而河口坝内部夹层是由两期增生体之间的细粒沉积构成;单砂体间的夹层分布连续,对砂体具有较强遮挡能力;而坝内夹层连续性差,对砂体的遮挡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石臼坨地区A油田沙一、沙二段油藏是近年来少见的海上复杂岩性、高产厚层油藏,其储层普遍发育灰质砂岩、鲕粒白云岩、白云质砂岩等6类岩性。针对该油田储层岩性复杂、中-深层储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评价井井距大、扇三洲储层表征难度大、储层空间分布认识不清等难点,应用元素俘获谱(ECS)测井、岩心、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采用井-震联合技术路线,建立了厚层复杂岩性油藏的储层精细表征“四步法”技术体系,即:基于岩石相的储层分类评价技术、基于古地貌分析的沉积模式研究技术、精细等时沉积地层格架的构建方法和基于相控约束的储层预测方法。基于该技术体系,将沙一、沙二段储层纵向精细化为5期砂体,并识别出每期砂体的平面分布,同时预测了不同类型储层的空间展布。据此优化了钻探部署,从降低开发风险、提高投资效益考虑,有针对性地暂缓砂体尖灭位置附近的9口开发井钻探,并优选Ⅰ类储层Ⅰ-2砂层作为优先开发储层。该技术体系可为类似油田的可动用储量分析、层系划分及井网优化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了克服常规希尔伯特—黄变换(HHT)的缺陷,消除常规经验模态分解(EMD)产生的本征模态函数分量(IMF)中混叠的振荡模式,本文运用改进HHT,即通过引进小波包变换,首先将信号分解成-系列窄带信号,然后对这些窄带信号进行EMD获得-些IMF分量,再根据相关系数法,保留需要的IMF分量,去除虚假的IMF分量,最后进行HHT求取瞬时频率,得到改进HHT谱。改进HHT摆脱了小波变换中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限制,以及常规HHT模态混叠对分析的干扰。虽然改进HHT谱高频成分存在跳跃现象,但都围绕在真实频率值周围,并且较小波时频图的频带窄很多,能够反映信号的真实频率特性。数值模拟与实际地震记录处理结果证明了改进HHT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稳定的反Q滤波被引入到叠前和VSP记录的衰减补偿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前人给出的算法比较复杂。基于地下介质的水平层状假设,根据叠前地震记录和VSP记录观测系统的特点,给出了叠前地震记录和VSP记录(零偏和非零偏)反Q滤波的统一算法和公式,实现了对叠前地震记录和VSP记录的高分辨率处理。模型试算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显著提高叠后、叠前及VSP地震记录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9.
油藏内部普遍存在阻碍或影响流体渗流的不连续界限,由于尺度小且难识别,不连续界限的等效表征是地质建模的主要技术手段。选取海上新近系河流相复合砂体,对其内部发育的接触型、切叠型、堆叠型3种不连续界限开展了等效表征方法研究。设计了机理模型和数值模拟基础方案,分别从连通网格数量、渗透率变化、传导率变化等3个方面开展了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不连续界限等效表征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连通网格数量的等效表征方法较适合于接触型界限,基于模型渗透率的方法较适合于切叠型界限,基于网格面传导能力的方法更适合于堆叠型界限。心滩坝的等效表征实验及海上油田复合砂体表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实现储层不连续界限的精细表征。  相似文献   
10.
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中普遍发育致密带,井上钻遇特征类似于沉积岩的隔夹层.它对潜山储集层、流体系统等的认识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影响了开发井网的部署,但目前针对潜山"隔夹层"方面的研究非常少.综合岩心、测井、生产动态以及野外露头,并引入地貌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太古界潜山"隔夹层"的类型、成因机理及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古界潜山隔夹层可分为构造隔夹层、岩性隔夹层、物性隔夹层3种类型.构造隔夹层的发育模式受控于构造裂缝分布的空间不均一性和后期的风化淋滤程度,发育模式分为似层状和石蛋状,对流体分布影响小,但对井网部署影响大.岩性隔夹层主要受控于变质岩原岩类型及其中暗色矿物含量,发育模式分为块状和层状,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上对流体起到隔挡作用,形成层状或块状油气藏.物性隔夹层主要受控于储集空间的充填程度,多数发育在潜山顶部,形成潜山油气藏风化壳顶部的"硬壳".该认识有效指导了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的储量品质评价和开发井网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