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山西组2段砂体的重点剖析,认为母源分异和水动力强弱控制了区内山2段砂体的东西分带性,即西部榆林砂带的强水动力作用形成的石英砂岩具有高石英、低杂基、低软岩屑、无或低长石的“一高三低”特点;东部神木砂带弱水动力作用形成的岩屑石英砂岩特征正好相反,为高杂基、高软岩屑、高长石的“三高”特点。同时以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的演化为主线,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在等时地层格架内探讨了沉积体系展布及盆地充填特征,认识到中东部地区山2期为一套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沉积演化表现为湖泊持续扩张、冲积体系逐渐北移退缩的过程,该时期发育的3期湖进作用形成了向北溯源沉积的3套叠置砂体,各套砂体的三角洲前缘相带是有利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碳酸盐岩地层因裂缝和岩溶的发育,可成为优质储层,塔河 4号油田即为典型实例。根据裂缝分布模式、产状、规模、充填、连通、成因等因素,可将裂缝划分为不同类型。按裂缝切割关系、充填成分、充填期次、测井响应特征与构造应力场的不同可对裂缝进行期次划分。岩性、岩层厚度、断裂作用、构造应力场、局部构造、地层负荷与岩溶作用是控制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古岩溶作用主要包括沉积岩溶、风化壳岩溶、缝洞系岩溶等几大类。古岩溶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同沉积期、风化壳期、埋藏期、后生变化期等。从形态上可将岩溶分为溶痕、溶穴、溶隙和洞穴,在垂向上可划分为地表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气候、岩性、构造及水文、地貌等因素则控制着古岩溶的发育。缝洞系统的研究应包括 3个层次,即通过露头与岩芯来研究缝洞的产状、组系、发育、成因、充填及分布;通过钻录井、测井、地震、裂缝测井等资料来识别裂缝及分布、发育规律;通过地震、测井、构造应力场模拟等对缝洞进行预测。今后,缝洞系统的研究应以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方法、加强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寻求更有效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和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为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采用随机建模技术进行油气储量计算的方法,探讨了随机建模法储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利用储量参数的随机网格模型直接进行储量计算,解决了传统容积法计算复杂油藏储量时储量参数难以取准的问题。随机建模计算储量得到的若干储量值为服从某种统计概率分布的蒙特卡洛实现,利用等概率统计法对该结果进行处理得到储量概率分布曲线,并利用该曲线的特征值进行储量评价。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计算储量客观合理,储量计算结果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发育多类、多套热储层,其中新近系馆陶组砂岩热储埋深适中、厚度大、分布广泛,为盆地主力热储之一,但过去的研究缺乏针对全区馆陶组地热资源的系统性评价。为此,在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钻井、地质和物探资料,系统刻画了馆陶组热储平面展布特征,并评价了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圈定了地热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第四系—古近系现今平均地温梯度为34.7±3.5℃/km,平均大地热流值为64.4±8.1 mW/m2,反映了新生代裂谷盆地属性,具备了形成大型中—低温地热田的地热背景;(2)馆陶组热储温度分布区间为19.6~96.2℃,平均值为56.3℃,相对高温区主要出现在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冀中坳陷等地区,总体分布趋势与盆地现今地温场格局基本一致;(3)盆地110个县级以上城市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折合标煤99.6×108 t,平均地热资源丰度148.6×104 t/km2,属于资源条件最好的一类油田地热资源,其中66.7%集中分布在华北油区;(4)盆地馆陶组热储最大概率...  相似文献   
5.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烃类气体(主要是甲烷)和水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固态似冰状笼形化合物。与常规油气藏系统不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条件、水源条件、气源条件、流体运移条件和储集空间条件。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要素决定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内天然气水合物的产出既非连续也非随机,不同地质背景下的天然气水合物有着不同的分布范围和地质特征。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特征和富集控制因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布受温度和压力条件控制,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内动态成藏;天然气水合物主要赋存在晚中新世以来松散沉积物中,埋藏深度较浅,通常位于海底0~500m;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度普遍较低,大面积分布、局部富集,存在"甜点"核心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气兼具微生物成因和热成因特征,天然气水合物规模化成藏富集有赖于流体运移;天然气水合物以固态形式赋存,生长和赋存模式多样,存在构造型、地层型和复合型天然气水合物藏。  相似文献   
6.
系统论成为水合物成藏研究的趋势,水合物的勘探活动证明,海域水合物的形成不仅受到温度、压力、水深等条件的影响,其产出状态和分布规律还受到气体组分、气体来源、沉积条件、流体运移条件等的控制。以布莱克海台作为主要研究区域,运用天然气水合物油气系统的方法,通过对这一区域水合物稳定条件、气体组分和来源、有利沉积体特征和含气流体运移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其水合物油气系统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布莱克海台区域温度和压力等条件非常适合水合物的形成,丰富的生物成因气体是水合物形成的主要气体来源,强烈的等深流沉积和区域背斜构造对水合物的形成相当有利,为水合物的赋存提供了潜在的储集类型和聚集空间等有利的沉积体系,盐底辟、断层等为含气流体的运移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利用水合物油气系统,有利于指导我国南海水合物勘探研究工作,以便最终解决南海水合物在哪里富集,以及规模成藏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已进入中后期,盆地内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也逐渐显现。然而,受到钻井测温条件的限制,松辽盆地北部的地温场研究较为薄弱。为此,应用该盆地在石油勘探开发和最新地热调查中所取得的区域地质、钻井、地球物理、岩石物性及盆地热状态等资料,建立了松辽盆地北部的三维地质模型,在热边界条件的限制下利用三维热传递方程进行了区域地温场模拟,并通过与实测钻井测温曲线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1)松辽盆地北部以热传导为主要热传递机制,区域地温场的分布主要受到基底热流、地层热物性及盆地构造格架的控制;(2)在1 km、2 km、3 km深度界面,地温分别介于40~60℃、75~110℃、115~150℃,中央坳陷区内的局部高温区位于大庆长垣及朝阳沟阶地,盆地东部基底隆起区域表现出更高温度;(3)沿近东西向,地温场等值界面呈近层状分布,基底隆起区对应地温等值线高值区,5 km深度地温介于200~225℃;(4)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间存在一定偏差,模型误差可能来自于局部对流活动的存在以及三维地质模型和边界条件的不精确性。结论认为,松辽盆地北部具有形成沉积盆地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地...  相似文献   
8.
穆亚蓬  肖红平 《甘肃冶金》2012,(1):27-29,39
耐火度在粘土矿工业类型、品级划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对中高铝粘土耐火度的测定主要依靠仪器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及生产单位形成了制约。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认为A/S值和Al2O3含量的含量分布频率图可以作为高铝粘土矿判定耐火度的一个标准。A/S值2.6为一个分界点,该值大于2.6的样品其耐火度几乎全部大于1 770℃;Al2O3含量大于60%的样品其耐火度几乎全部大于1 770℃。通过对这两个参数的验证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参数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选取较方便的一种数据作为判断依据,笔者建议二者结合起来考虑,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生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随机建模在油气储量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储层随机建模技术进行油气储量计算的方法,利用储量参数的随机网格模型直接进行储量计算,解决了传统容积法计算复杂油藏储量时储量参数难以取准的问题。随机建模法计算储量得到的若干储量值为服从某种统计概率分布的蒙特卡洛实现,利用等概率统计法对该结果进行处理得到储量概率分布曲线,并利用该曲线的特征值进行储量评价。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计算储量客观合理,储量计算结果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沉积相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露头分析和岩心观察入手,应用现代沉积学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组二段露头和盆内岩心中的沉积序列及构造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山二段砂岩露头及岩心中广泛发育韵律层理、块状层理、侧积交错层理等高流态层理,露头砂体为透镜状,并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切割、叠置成宽度和厚度巨大的带状砂层,体现了辫状河高流态及辫状河道砂体频繁摆动、迁移的特征。通过岩石沉积相、测井沉积相、砂体厚度、古地形结合古地理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认为,山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远源砂质辫状河—"浅水型"三角洲沉积体系,自北向南依次发育冲积平原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或滨海浅湖相,并识别出辫状河主水道、河漫沼泽、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等多种亚相、微相类型,明确认为辫状河主水道部分形成的宽厚巨大的主砂带是有利勘探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