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位于中扬子地区的湘鄂西褶皱带是我国南方油气勘探的重点接替区域,仙女山断裂位于湘鄂西褶皱带东北部,与褶皱带内长阳背斜成交切关系,是影响长阳背斜油气圈闭性的重要构造。受限于深部资料的缺乏,仙女山断裂的几何形态和演化历史始终未能得到准确刻画,其构造演化对油气有利保存构造的影响也尚未得到分析。通过解释仙女山断裂中部最新的地震剖面,在结合浅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刻画了仙女山断裂的拟三维形态,分析了仙女山断裂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区域地质演化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了断裂形成、演化过程中对长阳背斜油气保存单元的影响,认为:(1)仙女山断裂带是一条北段西倾,中段、南段东倾的断裂带;(2)仙女山断裂带形成于晚侏罗世湘鄂西褶皱带向北递进变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晚白垩世的伸展作用和古近纪末期的挤压逆冲作用形成现今的形态;(3)仙女山断裂晚侏罗世的走滑活动有利于长阳背斜内部油气的运移,晚白垩世伸展活动则破坏了长阳背斜的构造圈闭条件,是该区油气散失的主要原因。湘鄂西地区发生过类似断裂活动的地区,其油气勘探潜力可能均受到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徐水凹陷处于渤海湾盆地西部,西侧以太行山山前断层为界与太行山隆起隔开。为了全面认识徐水凹陷的形成过程,更好地服务于区内的油气勘探工作,综合利用研究区内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对徐水凹陷的地质结构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凹陷内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刻画区内主要断裂的发育特征;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徐水凹陷古近纪以来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徐水凹陷新生界内发育古近系底部和新近系底部2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据此划分出3套构造层,即基底构造层、古近系构造层和新近系-第四系构造层。受控于NE向的太行山山前断层和NWW向的涞水断层,徐水凹陷表现出西断东超和北断南超的构造格局。研究认为,新生代以来徐水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强烈断陷阶段、断陷持续发育阶段、断-拗过渡阶段和拗陷阶段。凹陷内的断陷活动于古近纪早期开始发育,持续至渐新世晚期,并具有幕式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高阳低凸起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中部,其形成演化与相邻的保定、饶阳等凹陷的发育密切相关。剖析高阳低凸起的构造特征,将为整体研究冀中坳陷中部伸展变形系统提供重要依据。基于丰富的地震资料,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厘定高阳低凸起的构造发育特征;根据钻井分层,并结合区域地层对比,明确同构造期地层的时代及构造发育时间;通过编制平衡剖面,开展区域构造演化分析,探讨高阳低凸起成因机制。研究表明,高阳低凸起整体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变窄的宽缓背斜,并且西翼陡、东翼缓;凸起东侧发育有多条规模较大的NW—SE向断层,西侧发育的断层数量少且规模小;研究区南部发育的断陷期地层时代最老为晚中生代,北部为古新世。高阳低凸起为发育于冀中坳陷中区两侧边界断层共同上盘的“双向旋转型”滚动背斜,其形成演化主要受控于两侧边界断层的伸展活动,凸起南部开始发育的时间早于北部。   相似文献   
4.
川东南地区是中国页岩气勘探的重点目标之一,现阶段的勘探领域正逐步迈入深层、超深层,但由于受钻井与地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及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为了查明川东南地区綦江高陡复杂构造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深层页岩气富集规律的影响,为后续勘探部署提供依据,选取典型三维地震剖面,从构造变形特征剖析入手,结合实钻数据分析,建立高陡构造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保存条件差异的主控因素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綦江高陡构造具备“上陡下缓+膏岩主控+前锋变陡”的分层变形特征;綦江地区发育一套大范围的寒武系膏盐层,其塑性形变对上覆构造的隆起起到控制作用;区内影响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因素包含主动变形强度、断裂体系、断面正应力、构造与地应力夹角、顶板滑脱层等,各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研究区内部保存条件差异明显。据此,建立了綦江高陡构造保存条件评价标准,明确隆盛—桃子荡构造带构造应力单一,主动变形强度低,构造封闭性强,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