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2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薄片、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龙门山前石羊场-金马-鸭子河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高频层序、沉积微相进行研究;结合储层测井解释结果,总结储层在层序和沉积微相中的分布,分析层序沉积对储层发育的控制。结果表明,雷四上亚段构成一个完整四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多个五级和六级高频层序。高频层序的向上变浅沉积旋回特征明显,横向对比好。雷四段上亚段在研究区主要为潮坪相沉积,主要发育潮间带和潮下带亚相,纵向上岩性多变,横向上分布较为稳定。潮间带是储层发育的有利亚相,可划分为云坪、藻云坪和灰云坪等微相;潮下带可划分为灰坪、藻灰坪和云灰坪等微相。潮间带粉晶云坪、藻(层叠)云坪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微相,一般发育于上、下两个储层段高频层序中、上部,储层旋回对比性好。高频层序控制潮间带有利沉积微相分布,对后期成岩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储层空间展布与储层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超深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会在储层中出现气—液硫同流的现象,其对气井产能的影响目前还缺乏实验数据的验证。为此,研制了一套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气—液硫两相驱替实时测试的装置,并制订了相应的测试流程,选取四川盆地元坝气田的取样岩心开展气—液硫两相驱替实验,并采用非稳态法计算气、液硫两相相对渗透率,得到气—液硫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而开展气—液硫两相渗流规律的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气、液硫两相共渗区较窄,当液硫临界饱和度高于40%时,井筒附近的液硫饱和度达到液硫临界流动饱和度,从而阻碍井筒附近气体的流动;(2)围压的变化会引起气—液硫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变化,当围压增大时,气相相对渗透率及液硫相对渗透率均下降;(3)随着驱替压差增大,气体流速加快,携硫能力增强,气相相对渗透率及液硫相对渗透率均有所上升。结论认为,气—液硫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获得,实现了对气—液硫两相渗流规律的定量化研究,可用于超深含硫气井的产能评价。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川东北元坝气田的多口井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获得中—高产工业气流,表明该层段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为进一步做好该气田须三段气藏的开发前期评价工作,综合利用岩心观察、岩心样品薄片及岩心物性分析等资料,结合测井解释与地震储层预测成果,对该气藏的地层层序、沉积相、储层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元坝地区须三段地层可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和五个四级层序,并进一步细分为五个砂组;(2)平行于物源方向的须三段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呈"西北厚、东南薄"展布,前积特征明显,属于进积式辫状河三角洲沉积;(3)须三段气藏储集岩以钙屑砂岩为主,主要储集空间是溶孔—微溶孔,物性表现为特低孔—特低渗且非均质性强;(4)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岩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即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过渡位置)的分流河道钙屑砂岩,该沉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该区须三段气藏储层溶蚀成岩作用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 2 0世纪 40年代以来 ,国外就开始进行凝析气田的开采。截至目前 ,凝析气田的衰竭式开采、注水开采、循环注气开采、注氮气开采和利用水平井开发都已经在凝析气田的开发中大规模的应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 ,凝析气藏开采技术已趋于成熟 ,并在凝析气田开发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凝析气田开发和提高采收率方法  凝析油气属于多组分碳氢化合物 ,在开采过程中 ,当油气藏压力降低到露点压力以下时 ,会出现反凝析现象 ,反凝析现象的特点是稳定凝析油比重下降、高馏分含量下降 ,而且反凝析后形成的凝析液会被毛细管力控制或留在…  相似文献   
5.
致密低渗透气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O_2驱替天然气气藏是将CO_2以超临界相态形式驱替天然气,在实现提高天然气气藏采收率的同时也达到将CO_2地质封存的目的。注CO_2提高气藏采收率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CO_2驱气提高采收率程度不清楚、适合开展CO_2驱气提高采收率的地质条件不明确、CO_2驱替的合理工作制度也不明确。为此,首先开展长岩心驱替实验,以明确低渗透储层是否能通过注入CO_2提高采收率及提高采收率的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当出口端CO_2含量为10%时,CO_2可提高气藏采收率12%;其次建立超临界CO_2驱替天然气多组分渗流数学模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应用该数学模型,开展超临界CO_2驱替天然气影响因素分析,明确选区条件;最后,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为例,优选出DK13井区作为CO_2驱替天然气评价区,并开展注CO_2提高采收率潜力的评价研究。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DK13井区生产井CO_2含量为10%(防腐成本较低)时,CO_2可提高气藏采收率介于8.0%~9.5%,同时可实现31.1%HCPV的CO_2封存量。结论认为,此举既提高了气藏采收率,又能实现对CO_2的地下有效封存,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中原油田云3块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原油田云3块油藏为低孔、低渗透、油水关系复杂的复杂断块油藏。为了改善开发效果,应用数值模拟结果,紧密结合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工程结果,研究了该油藏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在历史拟合修正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对目前的油田的水淹状况作了分析,并且制定了相应的调整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目前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较低,剩余地质储量丰富,应加大采油速度生产,并提出了改善注水产液结构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7.
常规凝析气体系的相态分析忽略了水气的影响,而在实际生产中发现水气对凝析气井的生产产生的影响已不可忽视。文章针对低含凝析油的凝析气体系,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含水气体系和不含水气体系的相态特征,发现水气的存在使低含油的凝析气体系的相态发生较大变化,凝析液量的析出区间与常规相态分析不重合,存在较大的偏移。在此基础上,提出用水膜的形式来描述低渗凝析气藏的开发过程中凝析水对油气渗流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用一实际体系研究了凝析水析出对相渗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凝析水的析出改变了凝析油气的渗流,它使其相渗曲线发生偏移,加速了近井地带凝析油饱和度的聚集速度。研究认为,凝析气中水气的存在会加速重烃的凝析,改变凝析气的反凝析区间,渗流过程中水气形成的凝析水将加剧近井地带凝析油饱和度的聚集作用,大幅度降低低渗凝析气井的产能。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八五”末期文明寨、卫城、马寨等3个油田的开发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稳产技术研究,提出了增加动用储量、应用油藏描述技术加强动态监测、调整优化注采系统等稳产措施,且措施实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低渗致密气藏采收率,探索研究将CO2注入气藏中,实验与数模相结合论证超临界CO2驱替天然气的驱替机理。首先,通过超临界CO2-天然气相态实验研究CO2与天然气混合规律。平衡相行为实验定量测定了储层条件CO2与天然气的物性参数,结果表明CO2与天然气的物性差异有利于CO2驱替天然气提高采收率以及封存。超临界CO2-天然气扩散实验论证了CO2与天然气混合过程中驱替前沿的混合程度,结果表明CO2在天然气中的扩散度不高,可形成较窄的互溶混相带,实现CO2有效驱替。在分析了CO2与天然气混合特征的基础上,开展致密储层CO2驱替天然气长岩心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12%,超临界CO2驱可有效提高致密气采收率。最后,以相态及驱替实验为基础,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长岩心模型,单注单采倾角机理模型及背斜模型,系统证实了超临界CO2驱替天然气的驱替机理。通过分析认为,CO2与天然气驱替前沿部分混溶,一方面保持了气藏压力,另一方面超临界CO2沉降在气藏圈闭下部形成“垫气”提高了天然气采收率。从实验及数值模拟两方面系统论证超临界CO2的驱替机理,为探索注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选区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调整井部署是断块油田开发中后期一项重要的挖潜措施。中原油田采油三厂1994年通过精细地质研究小层水淹状况及开发动态分析,在落实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部置调整井。充分动用地质储量,完善注采井网,增加可采储量,实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