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65℃的条件下利用嗜热菌消解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并与传统高温好氧消化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有嗜热菌存在的条件下污泥的消化效果更好,对TSS、VSS的去除率分别可达55%和65%,而传统高温好氧消化的仅为40%和50%。嗜热菌好氧消化技术为城市污水处理厂提供了一种新的污泥减量化方法,使得剩余污泥“零排放”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短程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组合的自养脱氮系统处理实际晚期垃圾渗滤液,重点考察了盐度对该系统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在盐度为10~20 g/L范围内具有较强的抗盐度冲击能力,当盐度升高至35 g/L时,NH3-N和TN去除率分别下降到84.3%和77.7%,而COD的去除率依然能够维持在63.0%。与DO相比采用pH值为模糊控制参数具有更高的抗盐度负荷冲击能力。由于盐度与游离氨的同步选择性抑制作用,亚硝酸盐积累率呈小幅度提升。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分析表明,较高盐度使得厌氧氨氧化菌群的绝对量和所占的比例均出现了显著下降,高盐度条件下反硝化菌更具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生物嗜热酶溶解(S—TE)污泥减量技术的原理、嗜热菌的特性和优选、污泥溶解和后续污水污泥处理集成工艺(好氧减量和厌氧产气)的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近年来S—TE技术应用的最新研究理论和试验成果,并提出了研究和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对于臭氧氧化、氯氧化、热水解、机械破碎、超声波和投加酶等方法,S-TE技术更经济高效、安全,而且能耗低、易于控制,结合后续工艺不仅可以实现污泥的“零排放”,还可同时实现污染物的高效生物降解或沼气产能的增加,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4.
紫外线消毒系统消毒效果的评估对于紫外线消毒技术的应用以及消毒系统本身结构优化至关重要。应用自搭建的原位在线紫外线强度测试平台对某消毒器在模拟条件下进行了测试,获得了其内部紫外线强度分布数据,并对测试结果与模型计算数据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消毒系统主要参数如紫外灯的输出效率、石英套管的透过率等的不确定性是造成计算模型误差的主要原因,平均误差达到15%。在采用平均误差对计算数据校对后,模型数据与实测数据符合程度较好。此外,在不同紫外线透过率介质下存在不同的误差,因此有必要对模型作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5.
城市供水管网DMA的建立方法与工程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上对某城市供水管网进行独立计量区域(DMA)规划后,通过三个DMA示范区的工程实施,总结了DMA建立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对国内大中型城市供水管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DMA建立方法。该方法共包含现场调查、安装新阀门和新管段、零压测试、试压、流量计选择与安装、检漏修漏与确定最小夜间流量的基准值等几个步骤,并提出了DMA建立方法的优化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限制了地区的发展,将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后作为高品质再生水补充饮用水源或地下水,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新加坡新生水的发展模式为我国发展高品质回用水提供了参考。分析了新加坡樟宜第二新生水厂运行的水质水量波动及新生水工艺的稳定性,并调研了新加坡以双膜法为核心的新生水工艺有待改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我国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提出我国发展高品质新生水已有后发优势,并且高品质新生水在我国有迫切的需求。针对双膜法产生浓水的问题,参考新加坡经验分析了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处理方案,提出了高品质再生水在我国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能力较低及占地大的问题,利用纳米型复合絮凝剂可使活性污泥快速沉降的特性,采用基于纳米型复合絮凝剂的SBR工艺处理市政污水。在SBR中试装置中,当纳米型复合絮凝剂投加量为20μL/L时,长期运行结果显示污泥性能稳定,污泥容积指数(SVI)50 m L/g,表明污泥沉降速度已达到好氧颗粒污泥的水平。纳米型复合絮凝剂投加到水体后,通过吸附电中和作用促进絮凝,并利用大分子有机物的吸附架桥和卷扫等辅助作用,使污泥絮体及小颗粒迅速聚集成团下降,显著提升了出水水质。基于该纳米型复合絮凝剂的SBR出水水质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要求。综上,该工艺适用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延缓扩容的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8.
微孔曝气器是市政污水处理厂常用的气体扩散设备,但长期运行过程中的结垢不仅导致能耗增加,甚至会影响曝气系统的安全运行。为此,选择不同地区的12个污水处理厂,结合对结垢成分和好氧区混合液理化性质的分析,探讨了地域和运行条件对结垢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西南地区外,污水厂曝气器上的主要结垢物质是铁盐。基于朗格利尔指数对曝气器结垢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南方区域的结垢受温度的影响,而总碱度是导致北方区域曝气器结垢的主要因素。根据造成结垢的原因,可选择合适的除磷药剂等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9.
采用A~3O工艺和A~3O-絮凝沉淀工艺处理工业混合污水,探讨达标排放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原污水厂种泥的A~3O工艺试验出水与污水厂CASS工艺实际运行情况相同,出水CODCr浓度均不达标,对NH_3-N无降解能力;接种生活污水厂种泥的A~3O工艺出水CODCr浓度不达标,但NH_3-N最终可稳定达标,置换同样种泥的污水厂CASS工艺,出水CODCr浓度不达标,NH_3-N先降低后升高直至无降解能力。A~3O-絮凝沉淀深度处理试验结果显示,出水NH_3-N、TP浓度可以达标,CODCr的平均去除率为86.2%;SMP分析显示絮凝沉淀后多糖浓度降为0,腐植酸去除率为52%。对A~3O进出水及絮凝沉淀出水相对分子质量检测,发现集中在103~104范围内的物质均占60%左右,且不能有效去除,絮凝后出水CODCr的平均质量浓度为41.6 mg/L,平均去除率为44.2%。  相似文献   
10.
为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及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原采用连续曝气方式的某污水处理厂改良AAO工艺改为间歇曝气方式运行.在连续曝气和间歇曝气方式下,处理工艺均能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从连续曝气调整为间歇曝气后,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无明显变化,同时,间歇曝气条件下的缺氧池和好氧池内微生物群落结构更加相似.间歇曝气策略能够显著增加生化段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调整为间歇曝气后,污水处理厂单位水量处理水电耗节省了1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