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4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复合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城市地表径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武汉市桃花岛塘和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生态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对城市地表径流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塘和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净化城市地表径流,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率:COD为84.0%~85.4%、TP为89.6%~91.8%、TN为92.2%~94.4%、SS为95.8%-97.1%,其中复合潜流人工湿地对COD、TP、TN、SS的去除率分别为69、0%~73.1%、82.6%~86.6%、89.0%~90.4%、64.7%~69.2%,除氮效果独特。在无雨期该生态系统可用于净化湖水,实现了削减污染和保持系统稳定的双重功能,同时还可补给养鱼塘用水。  相似文献   
2.
BST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孟  叶闽  蒋固政  余秋梅 《人民长江》2008,39(23):121-123
细菌通过非点源途径污染水体引起的饮水安全已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BST(Bacterial Source Tracking)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环境监测新技术,被称为是一种能把非点源污染监测转化为点源污染监测的技术。对BST技术基本原理、主要方法、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促进我国相关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刘丹  叶闽  余秋梅 《人民长江》2008,39(19):54-55
非点源排放具有随机性、无固定位置、排放量难以预见等特点,准确确定其来源、进行有效模拟及控制的难度非常大.特别是由病原体产生的非点源污染通过暴雨径流进入水体,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极大,由此引起的水安全事件已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通过介绍美国国家环保局推荐的、在美国广泛实施的一项新的技术-细菌源追踪技术的研发及其应用状况,提出在我国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中应开发应用这种技术,意在促进相关技术在国内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巢湖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巢湖水环境问题一直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治理工作,通过对巢湖流域污染源的调查分析确定废污水主要排放区域和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以及对水质、沉积物、水生生物进行监测和评价,分析其水环境质量现状,巢湖流域污染源主要排污域区为合理市、肥西县和巢湖市,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湖区水质污染西半湖重于东半湖,西半湖水质Ⅳ类和劣于Ⅳ类的占绝大多数,东半湖水质以Ⅱ-Ⅲ类为主,并提出了改善水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紫色土地区壤中流磷流失特征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紫色土分布地区,由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引起的磷素流失一直以来备受关注,随着土壤磷素的不断累积,磷素随壤中流流失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对紫色土坡耕地壤中流的形成及其对磷流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坡耕地壤中流活跃,大孔隙流是壤中流的主要组成部分,且土质越松散,壤中流越大。土壤剖面较强的固磷能力及大流量的壤中流造成壤中流中溶解态活性磷流失浓度低于0.03 mg/L。而活跃的壤中流对土壤剖面存在侵蚀作用,使得非活性磷成为壤中流中磷输出的主要形态,其流失负荷占总磷的80%以上。同时壤中流的存在使土壤剖面磷素发生再分布。对于砂壤土而言,壤中流可以将表层磷素传输到土壤剖面底层,增大土壤底层磷饱和度,这将进一步增加壤中流磷流失的可能。对于砂质粘土,壤中流的传输能力有限,对土壤剖面磷素分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以桉木有机溶剂木质素为原料,异丙醇/水作为溶剂,Ni-Ru/Hβ为催化剂,探讨了异丙醇/水体积比、反应温度及时间对木质素解聚液相产物转化率、单酚得率的影响;对液相产物进行溶剂分级萃取,得到富含寡聚物的组分,再结合气相色谱-质谱、电喷雾电离(ESI)源的高分辨率质谱、凝胶渗透色谱等表征手段,探究了木质素解聚液相产物中寡聚物含量及其结构特性。结果表明,将木质素在异丙醇/水混合溶剂(体积比3∶1)体系中于300℃下反应4 h,液相产物得率为81.0%,固相产物得率仅为11.3%,且液相产物中单酚得率为13.7%;从液相产物中所得两组富含寡聚物组分占液相产物质量的22.6%。  相似文献   
7.
根据城市面源污染产生、运移与水体污染的特点与规律,将城市生态学思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中。通过组合、改善和开发一系列同面源污染研究和控制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形成集成系统技术,建成了包括源、输移和汇控制技术的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示范。以示范工程为基础,研究面源控制技术的源、输移和汇的运行方式和处理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对扶贫资金审计过程中采取的"五招五看"的方法,力求摸清财政扶贫开发资金投入、分配、管理和使用效果,分析研究扶贫资金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进一步促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方针、政策的落实,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我省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民增收增效。  相似文献   
9.
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和综述。内容涉及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基本特性以及该技术处理废水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分析了该技术处理难降解废水的作用过程及其机理,探讨了该技术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了今后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介质阻挡放电处理含喹啉废水实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针对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难题,提出一种以流动的待处理废水作为接地极的新型介质阻挡放电水处理反应器,对模拟喹啉废水进行实验研究,考察不同峰值电压、放电频率、放电间距、作用时间及溶液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水中喹啉降解程度的影响,并对反应的中间产物进行液质联用分析,初步推导喹啉的降解途径及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介质阻挡放电法可使水中喹啉有效降解。外加电压越大或频率越高,降解效果越好。在喹啉初始质量浓度为20mg/L,放电间距8mm,放电电压U=9kV,电源频率10kHz,中性条件下,放电处理150min时,溶液化学需氧量(CODcr)去除率高达100%。喹啉废水降解过程中主要的中间产物为5-羟基喹啉或8-羟基喹啉、5,8-二羟基喹啉、2,3-吡啶二甲醛、2,3-吡啶二酮酸,表明喹啉分子中的吡啶环被打开。以待处理废水为接地极的反应器结构,利用强电场力作用下的液面锥形突起强化局部电场,使空间放电增强,产生更多的活性成分(.OH、eaq、.O、H2O2、O3等);同时,液面的激烈紊动大大增强了传质效果,提高了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去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