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9篇
工业技术   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以酶催化酸解制备MLM型(M为中碳链脂肪酸,L为长碳链脂肪酸)结构脂质得到的反应产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KOH醇水溶液中和脱除游离脂肪酸条件中KOH醇水溶液用量、醇-水体积比、正已烷用量以及二次提取的正己烷用量对结构脂质回收率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KOH醇水溶液与反应产物体积(mL)质量(g)比为8∶1,醇水溶液中醇-水体积比为30∶70,正己烷与反应产物体积(mL)质量(g)比为12∶1;二次提取中正己烷与反应产物体积(mL)质量(g)比为3∶1时,体系中结构脂质回收率最高,为94.35%;回收得到的结构脂质中甘油三酯含量为95.27%,结构脂质酸值(KOH)为0.11 mg/g.  相似文献   
2.
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缩水甘油酯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食用油脂中缩水甘油酯的含量,以AOCS方法为基础,优化了前处理条件和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方法的缩水甘油酯回收率为92.42%~109.2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01%~7.52%,五种缩水甘油酯的最低检出限在9~30μg/kg之间。本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能够满足实际工作中油脂中缩水甘油酯含量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食用调和油是我国食用油产品的大品种,以其独特的产品特点和价格优势丰富着我国城乡超市和农贸市场。通过系统研究我国食用调和油产品与对应配方中原料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品质,建立了产品与不同配方原料油的关联性。通过植物油市场调研和食用调和油生产企业大量样品的采集、分析及验证,研究制定了GB/T 40851—2021《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详细介绍标准在技术内容中质量指标和限量的确定,特别是在质量指标中设定“比例一致性”,使食用调和油产品所标识的比例是否真实有了科学、合理的依据,规范了食用调和油的市场秩序,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油茶多酚是油茶籽中最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与油茶籽油的品质、色泽和氧化稳定性等紧密相关,但受提取条件、鉴定方法和加工工艺影响较大。为进一步了解油茶多酚的化学性质及潜在利用价值,本文对油茶籽油中多酚化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明确了油茶多酚与油茶籽油抗氧化作用的关系,探讨了油茶多酚提取、鉴定的常规和新型方法,重点阐述了油茶多酚与品种、制油工艺、精炼步骤和预处理措施等的相关性,剖析了油茶多酚在适度加工条件下对改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为油茶籽油适度加工过程中多酚的保留及调控、天然健康营养油茶籽油产品的增效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液相色谱测定茶皂素含量的方法。色谱柱SUPELCOTM LC-18(4.6 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体积比40:60);流速0.8 m L/min;检测波长267 nm;柱温30℃。该方法平均加标回收率90.88%~113.13%,精密度达0.19%,定量检出限0.67%,测得水相固形物中茶皂素质量分数为54%,与比色法测定结果相接近,但液相法具有测定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与相关液相测定茶皂素方法报道相比,该方法色谱峰分离较好,且避开了溶剂峰干扰等特点,适合作为测定茶皂素含量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初步分析了水酶法工艺得到的菜籽水解蛋白的组成、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制ACE活性,并用凝胶过滤色谱法分离水解蛋白得到不同组分,探讨了不同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制ACE活性与组分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水解蛋白具有良好的体外功能性质,经Sephadex G-25分离后的9个峰中,峰2、峰4和峰5具有较好的体外功能性质,它们的分子量分布中90%以上低于1000,且含有较高量的疏水性氨基酸。  相似文献   
7.
采用全自动样品前处理系统(CTC)-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油茶籽炒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结合感官评价对炒制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风味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炒制工艺下共定性和定量挥发性物质73种,其中醛类物质种类最多(14~16种),质量分数最高(50%~70%);炒制温度相比较于炒制时间,可显著提高呋喃类和吡嗪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以及酯类化合物的种类;鉴定出对油茶籽油整体风味关键贡献的风味物质(ROAV≥100)共11种,按照贡献度大小分别是3-甲基丁醛、(E)-2-甲基-2-丁酸乙酯、苯乙醛、2-甲基丁醛、己醛、二羟基-2(3H)呋喃酮、辛醛、2-甲基丙醛、庚醛、2-戊基-呋喃、辛酸;高温长时有利于麦芽味、水果味、青草味、烧烤味和坚果味的风味物质的生成,低温短时更有利于脂肪味、焦糖味、水果味风味物质的生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炒制工艺140℃—15 min、160℃—15min和180℃—15 min下的油茶籽油样品风味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工艺,具有贡献的风味化合物主要为呋喃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和吡嗪类化合物;综合...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油酸单甘酯添加量对棉籽油和棕榈硬脂(质量比50:50)酶催化酯交换产物结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和5%的油酸甘油酯,酯交换产物的固体脂肪含量(SFC)与熔点基本不发生变化,添加量增大到10%,体系的SFC与熔点略有下降;添加不同量的油酸甘油酯,均使酯交换产物结晶温度发生变化,其中低熔点组分对应的峰温度随添加量增加而增大,高熔点组分对应的峰温度随添加量增大而下降;添加2%的油酸单甘酯对酯交换产物的成核速率和结晶速率不存在影响;添加不同量的油酸单甘酯后,酯交换产物中β′晶形比例下降,下降程度与添加量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菜籽油和辛酸为原料,选择性脂肪酶催化合成富含中链脂肪酸结构脂(MLM)产品。研究表明,MLM型结构脂辛酸(C8∶0)含量为21.6%时,与原料油脂比较,氧化稳定性指数(OSI值)减少1.3 h,抗氧化能力下降20%。与原料油脂比较,MLM型结构脂增加了分子蒸馏精制过程,抗氧化剂维生素E含量显著减少。与市售结构脂比较,MLM型结构脂产品维生素E含量低63.5%,OSI值也相应低1.3 h。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大豆油和菜籽油中过氧化物、游离脂肪酸、生育酚、甾醇、反式酸、聚甘油酯等微量物质含量随精炼工序的变化。油脂中过氧化值(PV)下降主要在精炼的脱色阶段,本研究中,大豆油PV在脱色阶段下降幅度为63.27%,而菜籽油PV下降幅度为93.07%;脱酸处理后,油脂的酸价(AV)急剧下降,但植物甾醇在这一阶段损失最为严重,且伴随产生缩水甘油酯。生育酚损失主要在脱臭环节,尤以γ-生育酚损失最多。脱臭处理是有害物质反式脂肪酸、聚甘油酯以及缩水甘油酯明显上升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