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4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地溯源是保护产品原产地信息及以假乱真等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有效保障, 而稳定同位素溯源技术具有高精准的示踪及溯源能力, 是农产品产地溯源的有效手段, 该技术在国内外已有显著成果。基于这些研究成果, 本综述归纳了近5年(2018—2022年)农产品中轻、重元素稳定同位素在产地溯源和真伪鉴别方面的应用进展, 阐述了稳定同位素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溯源的研究, 并依据判别结果得出结论: 增加采样数量、扩大采样范围、筛选有效溯源指标、选取适当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种分析技术融合鉴别, 从而提高溯源正确率, 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 为稳定同位素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刺参中金刚烷胺的检测。方法在单因素基础上,确定采用1%乙酸乙腈作为提取溶剂,以1%乙酸乙腈的添加量、超声时间、PSA吸附剂的添加量、C_(18)吸附剂的添加量为影响因素,以金刚烷胺的回收率为响应值,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对刺参中金刚烷胺提取条件进行响应面分析,优化前处理条件。结果1%乙酸乙腈为15 mL,超声提取10 min, PSA吸附剂为250 mg时刺参中金刚烷胺的回收率最大。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验证性试验,测得金刚烷胺的回收率为118%,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9.62%。实际检测刺参样品20个,2个样品检出,分别为4.3、1.6μg/kg。结论该优化前处理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铅同位素实现对海参的产地溯源。。方法 海参样品经冷冻干燥、粉碎、微波消解后,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对海参铅同位素进行测定, 对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 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 建立锦州、烟台、霞浦三个产区底播海参的判别模型。结果 调整样品消解液中总铅含量在5-20 μg/L, 采用10 μg/L的标准溶液进行交叉测量, 可对质量歧视效应进行准确修正; 204Pb/206Pb、207Pb/206Pb和208Pb/206Pb的日内精密度为0.02%、0.02%和0.01%, 而日间精密度为0.04%、0.02%和0.01%。用此方法对生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大虾和扇贝的铅同位素进行测定, 204Pb/206Pb、207Pb/206Pb和208Pb/206Pb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1%。应用此方法对取自锦州、烟台、霞浦三3个海参主产区的底播海参进行铅同位素测定, 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 实现了有效区分, 判别正确率在90.0%以上。结论 采用本方法建立的铅同位素比值测定技术可以实现海参的产地溯源。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水产品中9种三嗪类除草剂的凝胶色谱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PC-SPE-GC-MS/MS)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酸乙酯提取,凝胶渗透过滤,石墨化碳串联氨基柱净化,选择离子监测模式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扑灭津、阿特拉津、特丁津、西玛津、扑草净在1.0~50.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均为1.0 μg/kg,在1.0~10.0 μg/kg添加水平,平均回收率为86.3%~119%,相对标准偏差为5.11%~10.1%;环草津、莠灭净、特丁净、西草净在2.0~100.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均为2.0 μg/kg,在2.0~20.0 μg/kg添加水平,平均回收率为87.6%~112%,相对标准偏差为5.27%~9.56%。该方法稳定、可靠,适用于水产品中9种三嗪类除草剂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分析乙酰甲喹在海参体壁中可能的代谢产物。采用沉淀法和固相萃取法(SPE)对不同种类的代谢物进行净化和浓缩。以含0.1%甲酸的乙腈和含0.1%甲酸的水为流动相,选取AcquityTMUPLC® BEH C18(2.1 mm×50 mm×1.7 μm)色谱柱对代谢物进行梯度洗脱,以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全扫描模式进行检测。通过将样品的一级和二级子离子与标准品比对,确定乙酰甲喹在海参体壁的代谢物中含有3-甲基喹噁啉-2-羧酸(MQCA),同时检测出3种未知代谢物D2、D3、D4,并推测了代谢物可能的裂解途径。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水产品中己烯雌酚(DES)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后,经正相固相萃取小柱净化,进行UPLC-MSMS分析。当添加水平在0.1~1.0μg/kg时回收率大于75%,相对标准偏差为7.2%~9.2%。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刺参中低浓度氨基脲的残留分布特征,明确不同来源引起的低浓度氨基脲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不同来源氨基脲在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体内的富集和消除规律进行研究。结果非呋喃西林源氨基脲, 1 d后氨基脲在刺参体壁的含量为0.57μg/kg,之后含量逐渐上升,到3d时含量度达到最大值1.00μg/kg。富集实验共持续3d,按天计算平均富集速率,分别为0.57、0.24、0.19μg/(kg·d),第140 d时体壁未检出,平均消除速率为0.0073μg/(kg·d);呋喃西林源氨基脲, 1 d后体壁的含量为0.52μg/kg,之后含量逐渐上升,到3 d时,含量达到最大1.00μg/kg。富集实验共持续3 d,按天计算平均富集速率,分别为0.52、0.26、0.22μg/(kg·d),第160 d时体壁未检出,平均消除速率为0.0064μg/(kg·d)。跟踪监测至180 d时,非呋喃西林源氨基脲和呋喃西林源氨基脲在刺参体壁内均未检出,半衰期分别为1045.7 h和1224.2 h,呋喃西林源大于非呋喃西林源。内脏的富集和消除速率相对较快,但内脏中氨基脲残留量大于体壁,所以降至未检出所需时间更长。结论在投喂过呋喃西林或暴露于一定浓度氨基脲的刺参,需经较长时间净化后才能降至未检出。  相似文献   
8.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析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3种三嗪类除草剂的残留水平,并采用食品安全状态指数和危害残留物的风险系数评估了其潜在风险。在采集的57个样品中,阿特拉津、扑草净和莠灭净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余10种除草剂均未检出,其中检出率最高的为扑草净(77.2%),其次为阿特拉津(15.8%)和莠灭净(8.77%);最高检出浓度分别为阿特拉津(0.84μg/kg)、扑草净(54.4μg/kg)和莠灭净(0.69μg/kg)。依照所建立的方法对采集的刺参样品中三嗪类除草剂的残留量采用安全指数法进行评估,表明在所采样月份中,13种三嗪类除草剂残留对刺参安全没有影响。在所采样的6个城市中,其安全指数均小于1,说明刺参安全状态很好,除草剂对刺参安全没有影响。阿特拉津、扑草净和莠灭净的风险系数依次为0.2、0.38和0.2,均小于1.5,表明上述3种物质均为低度风险。从风险系数来看,本研究进一步确定所采样的6城市的刺参在除草剂残留方面是低风险的,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喹烯酮在刺参中代谢及食用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喹烯酮在刺参体内的代谢规律进行研究、对其代谢物3-甲基喹噁啉-2-羧酸(MQCA)对刺参食用安全性影响进行科学评价。方法采用单因素多水平梯度设计,以单次投喂方式进行实验;分别以含喹烯酮20、50、80 mg/kg的饲料投喂刺参幼参,6 h后换水并清理残饵,实验共持续144 h,在设定时间点采集刺参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样品中喹烯酮及MQCA含量。用DAS 2.0及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用药期间3个浓度组刺参幼参体内喹烯酮含量均为持续升高,在第6 h时达到峰值,分别为238、592、902μg/kg,6 h后刺参体内喹烯酮含量逐渐降低,第48 h降至检出限以下。3个浓度组MQCA分别在给药后6、6、3 h产生,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且与饲料中添加喹烯酮浓度正相关。结论喹烯酮在刺参体内吸收、消除均较快;证实MQCA为喹烯酮的代谢产物;刺参保苗期间添加喹烯酮,对成参食用安全性没有影响,可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0.
喹噁啉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具有抗菌、促进生长作用的动物专用药, 曾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本类早期品种喹乙醇与卡巴氧被证明有较强的毒副作用, 已被不同程度地限制或禁止使用。近年来研制成功的新型喹噁啉类药物降低了毒性, 保留了抗菌及促生长活性, 已在畜禽养殖中广泛使用。本文对新型喹噁啉类药物的种类、有效性及安全性、代谢动力学及残留消除规律、代谢途径及标识残留物进行了综述, 为该类药物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的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