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55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吡虫啉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杀虫剂,尤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内吸性和高残效。该药剂被广泛应用于蔬菜、水稻和小麦等大多数农作物。国内报道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  相似文献   
2.
山楂中游离态和键合态风味化合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AmberliteXAD-2柱吸附,选用不同溶剂洗脱从山楂中提取分离出游离和键合态风味组分。键合态组分经β-葡萄糖苷酶或酸水解释放出挥发性糖苷配基。用GC-MS在游离态和键合态组分中分别检测出9种和13种化合物,认为顺-3己烯醇、甲酸己酯、顺-3-己烯醇乙酸酯等是山楂游离态风味的主要成分。发现山楂中含有较多的键合态风味组分,数量上和含量上都远比游离态组分多,特别是丁香酚、甲酸已酯、苯甲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醛等组分。酶法水解对山楂有明显的增香作用。并对山楂风味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食用天然色素——茶黄色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医学毒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一些食用合成色素对人体健康有害,故一些有毒性的食用合成色素,国内外已陆续停止使用,转而开发无毒的天然色素。我国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相继开发了栀子黄、苋菜红、叶绿素铜钠,萝卜红、红米色素、玫瑰茄红等等。开发利用天然色素的主要问  相似文献   
4.
莲子乳饮料加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叙述莲子乳饮料加工采用合理的工艺路线及工艺参数,解决了莲子在生产中淀粉的沉淀问题,产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茶皂素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肉鸡日粮中添加茶皂素,研究其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的影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2、3和4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200、300、400和500 mg/kg的茶皂素,试验期为56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4组平均日增重提高8.74%(P<0.05)、料重比降低15.52%(P<0.01)、屠宰率提高2.33%(P<0.05);2、3组料重比降低了5.60%、10.34%(P<0.05);1、2组腹脂率降低了6.92%、9.69%(P<0.05),3、4组腹脂率降低15.92%、15.57%(P<0.01);2组滴水损失降低5.42%(P<0.05),而3、4组滴水损失降低11.19%、14.24%(P<0.01).  相似文献   
6.
茶鲜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拟除虫菊酯农药用量少,杀虫效果好,广泛应用于茶园害虫的控制,是我国出口茶叶中必检的农药。为实现茶叶生产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中农药残留的源头控制,提供农残源头监督检验方法依据,避免大量使用农药对茶园土壤环境造成的污染,开发茶鲜叶中菊酯类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实验用V(石油醚)∶V(丙酮)=1∶1混合溶剂提取,经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除去干扰物质,采用气相色谱,微电子捕获检测器(μECD)测定茶鲜叶中主要的6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05~0.01mg/kg;茶鲜叶中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添加浓度为0.05、0.2、1.0mg/kg,其回收率在83.6%~104.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10.2%,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7.
儿茶素单体分离制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儿茶素类物质,占茶叶干重12%~24%,是茶叶中最具生理活性和保健功效的物质。文中对目前国内外纯化制备儿茶素的常见方法进行了综述。常见的儿茶素制备方法包括纤维素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硅胶柱层析、吸附树脂柱层析和高速逆流色谱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制备的儿茶素单体纯度不高,仍需结合结晶、制备型液相色谱技术或膜分离技术进行进一步纯化,从而才能获得高纯度的儿茶素单体。在儿茶素单体的制备方法中,每种方法都有相应的优缺点。Sephadex LH—20柱层析分离的量较大,但是分离时间较长,而且Sephadex LH—20柱填料昂贵;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效果较好,得到的儿茶素单体的纯度较高,分离时间相对要短,但是目前市场上只有分析型,分离的量相对少;硅胶材料廉价,但是分离的效果不佳,且分离过程相对繁琐,单体制备量较小;吸附树脂柱层析分离已实现EGCG单体的工业化生产,但在其他儿茶素单体的分离制备上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8.
选取白茶为原料,比较了2种HPLC方法测定茶叶中茶氨酸含量,即不经衍生的三氟乙酸洗脱法和经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的国标法(GB/T 23193-2008)在茶氨酸含量测定上的数值差异。结果显示:以Wa-ters AccQ.Tag化学试剂包的测定结果作为参照,三氟乙酸洗脱法测定结果与AccQ-Tag试剂盒法的测定结果比较接近,而GB/T 23193-2008测定结果与AccQ-Tag试剂盒测定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上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对GB/T 23193-2008法中的OPA衍生化反应时间进行了实验论证,发现在338 nm检测波长下,衍生化产物在衍生后15~20 min内最稳定且具有最大信号响应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紫外、热风、蒸汽和微波四种不同的灭菌方法对普洱散茶进行灭菌处理,对茶叶的灭菌效果、感官品质、茶叶内主要成分、微生物的存活量和技术特点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紫外、热风和微波三种灭菌处理符合普洱茶的卫生要求。其中,紫外灭菌设备简单、费用低,并可实现在线操作。厚度为0.5cm的散茶经紫外灭菌50s后,汤色、香气及滋味等俱佳,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sp.)、毛霉(Nucor sp.)、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等霉菌能够生存,有利于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进一步陈化。  相似文献   
10.
以超微绿茶粉、特一粉为主要原料,以葡萄糖酸锌和叶绿素铜钠为主要护色剂,对绿茶面条的加工工艺及护色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利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对绿茶面条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绿茶面条的优化加工工艺为海藻酸钠添加量0.20%,超微绿茶粉添加量1.5%,葡萄糖酸锌添加量0.018%,叶绿素铜钠添加量0.010%,水添加量26%。以上5个因素在影响绿茶面条品质上的优先次序为超微绿茶粉添加量>叶绿素铜钠添加量>水添加量>葡萄糖酸锌添加量>海藻酸钠添加量。所制得的绿茶面条色泽翠绿、均匀,外形整齐,表面细密光滑,咬劲、软硬、弹性均适口,具有绿茶特有的香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