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获得柑橘热处理过程中果实内部不同点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分布规律。方法:从传热的角度研究柑橘皮在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来计算柑橘皮中的温度传递规律,建立一个新的数学模型来模拟柑橘皮在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并重点研究3种柑橘(奉节脐橙、长寿血橙和资阳蜜桔)内部温度场的时空分布。结果:热处理时间随水温的升高呈指数级下降,得到了不同品种柑橘的详细指数关系表达式,并通过数据回归方法提出了柑橘热处理时间与水浴温度之间的函数公式。结论:热处理时间随着水浴温度升高呈指数衰减,过低的水域温度会因传热温差过小导致热处理时间极大延长,增加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即食生菜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引起食物中毒的风险,为风险管理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排查生菜在大棚和露地两种种植方式下各环境样本的污染率及污染水平,结合居民消费习惯和生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模型,描述生菜从农田到餐桌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变化,从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4 方面评估我国即食生菜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的风险。结果:大棚生菜的土壤中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检出率为0.04%,污染水平为-8.72~3.01(lg(CFU/g)),经过灌溉、采收、运输、销售、购买、贮藏及清洗等过程,生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食用前的污染平均值为-1.95(lg(CFU/g)),90%置信区间为-8.98~4.40(lg(CFU/g))。评估结果表明,我国因即食生菜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的概率为2.72×10-4,每年因此引发的食物中毒病例约为77万 人。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初始污染水平对生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水平影响最大,其次为家庭贮藏温度及食用前清洗过程;控制生菜种植卫生环境、合理使用冰箱及清洗生菜可有效降低即食生菜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河北和北京2个地区来源于市场和生产基地的鲜香菇中的甲醛含量进行连续监测,探究鲜香菇中甲醛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香菇样品中的甲醛含量,并对不同来源样品中的甲醛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分析造成含量不同的原因。结果来源于多个产地的北京市售鲜香菇中的甲醛含量较河北市售鲜香菇高;规范管理条件下的鲜香菇中的甲醛含量相对较高,生长态势较好。结论对鲜香菇中的甲醛含量进行持续监测对于监控市场鲜香菇的质量变化、预测预防香菇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害或误操作等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分析经匀浆、干燥等方式处理鲜香菇中的甲醛含量,反映处理后鲜香菇的生物活性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香菇的储存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液相色谱法测定香菇甲醛含量。结果匀浆后的鲜香菇中甲醛含量随时间增长而降低,至腐烂后消失。真空包装经高燥处理的香菇中甲醛含量随时间增长呈上升趋势,而真空包装未经干燥处理的香菇,其甲醛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通过连续检测鲜香菇中的甲醛含量,验证了香菇中的甲醛来源于其生理活动这一科学论断。基于此,通过检测香菇的甲醛含量判断香菇得生物活性,以观察香菇在贮藏及运输过程中的保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具有代表性且能够综合、准确反映多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污染状况的样品采集方法,为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有力的保障。方法模拟铜、铅2种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条件,结合试验田铜元素、铅元素的背景值,分别添加Cu(NO3_)_2、Pb(NO_3)_2,使试验田中心污染源铜元素和铅元素的分别达到2.6×103 mg/kg和4.0×10~3 mg/kg。设置3组不同的灌溉量,每组设2个平行试验,分别于d 7、14、31、49进行采样,之后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这2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研究铜、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结果检测结果显示铜、铅2种元素在土壤中的横向迁移速度差异较大。铜元素横向扩散速度较快,在d 49时监测位点的铜元素浓度趋于稳定,接近最大值;而铅元素较慢,监测位点的铅元素浓度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结论单一的取样点难以同时满足铜、铅2种重金属元素的风险评估工作需要,建议对这2种重金属元素的取样检测工作应尽量区别开展。  相似文献   
6.
不同清洗方法对韭菜中有机磷类农药去除 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清洗方法对韭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方法将二嗪磷、毒死蜱、乐果、杀扑磷和亚胺硫磷农药污染的韭菜分别以家庭中易于实现的洗涤方法(清水、面粉水、碱水、醋水、淘米水、盐水)浸泡清洗,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清洗方法对韭菜中5种有机磷农药的去除效果。结果 6种清洗方法均能去除韭菜中的二嗪磷、毒死蜱、乐果、杀扑磷和亚胺硫磷农药,其中淘米水和碱水的去除效果最好。亚胺硫磷在5种有机磷农药中最容易被清洗去除。同时随着淘米水放置时间的增加,淘米水去除有机磷农药的效果也会增加。结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清洗方式,均能降低韭菜中5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但去除效果存在差异,淘米水清洗对韭菜中有机磷农药的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管式气氛炉高纯氦气保护与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联用检测黑木耳中的三价铬(Cr(Ⅲ))和六价铬(Cr(Ⅵ))的方法。采用管式气氛炉在高纯氦气保护下对黑木耳进行炭化,用含0.5 mmol/L EDTA-2Na的60 mmol/L硝酸铵(pH7.0)溶液与铬离子络合反应,络合后的Cr(Ⅲ)和Cr(Ⅵ)均在阴离子交换柱(250 mm×4.6 mm,10 μm,流动相为60 mmol/L硝酸铵)上保留,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结果表明,标准溶液Cr(Ⅲ)和Cr(Ⅵ)的浓度在0.1~5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达到0.9998以上。Cr(Ⅲ)和Cr(Ⅵ)的平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0.0%~91.0%、80.2%~92.3%,RSD分别为2.0%~3.4%和1.5%~3.7%。该方法能够一次性检测出Cr(Ⅲ)和Cr(Ⅵ)的含量,技术可靠,准确率高,可用于黑木耳中Cr(Ⅲ)和Cr(Ⅵ)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利用In vitro系统模拟黑木耳在消化过程中不同形态的铬的生物可给性,采用HPLC-ICP-MS测定不同形态铬的含量。结果表明:29个样品经过In vitro系统模拟消化后,铬在胃中的生物可给性为15.10%~35.87%;在肠中的生物可给性为11.02%~20.36%,同一样品胃中的生物可给性铬大于肠中的,且检测出的铬均以三价形态存在。可以证明在In vitro系统中,黑木耳能有效吸附对人体有害的Cr(Ⅵ)。对0.5μg/L的Cr(Ⅲ)和Cr(Ⅵ)混标测定7次,RSD在2.55%~4.98%之间,方法重现性较好;对同一样品设置6平行实验,测量结果相对偏差均小于9.5%,说明该方法的精密度能够满足实验要求。可见,黑木耳的生物可给性铬是对人体有益的Cr(Ⅲ),且证明了在模拟消化过程中黑木耳能够完全吸附对人体有害的Cr(Ⅵ),为黑木耳中铬在消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形态转变及生物有效性提供了数据参考,也为研究制定菌类中铬的限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北京市售8种干食用菌中镉(Cd)、铅(Pb)、砷(As)、汞(Hg)四种重金属含量,并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评价法和计算目标危害系数(THQ)法对干食用菌质量等级及重金属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8种干食用菌中镉、铅、砷、汞四种重金属含量范围分别为ND~9.332 mg/kg、ND~2.060 mg/kg、ND~24.690 mg/kg、0.004~0.448 mg/kg,大部分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标中安全限量值,只有2.2%的镉和2.8%的砷超标。干食用菌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表明,姬松茸的重金属污染最严重(p为1.41),达到轻度污染级,茶树菇的重金属污染达到警戒级(p为0.95),其他6种食用菌均属于质量安全等级。重金属膳食暴露风险结果表明,姬松茸中As的THQ>1,姬松茸、榛蘑、竹荪中四种重金属的TTHQ>1,表明姬松茸、榛蘑、竹荪三种干食用菌存在潜在的重金属膳食暴露风险,且姬松茸对镉、铅、汞三种重金属的贡献率均最大。本研究表明,北京市售8种干食用菌总体水平是安全的,重金属膳食暴露风险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了黑木耳对Cr(VI)的吸附作用,分析其在常温下的吸附特性,并模拟胃和肠环境中黑木耳对Cr(VI)的吸附特点,以及不同条件下的浸出情况,利用HPLC-ICP-MS测定Cr(VI)的浓度。结果表明:黑木耳吸附Cr(VI)受pH值影响较大,在25 ℃时,pH值为1.5时,吸附剂浓度1.0 g/L、Cr(VI)初始浓度5.0 mg/L时,最大吸附量为2059.4 mg/kg;相同的吸附条件下,无论是开水煮20 min还是凉水泡发120 min的黑木耳对Cr(VI)的吸附量基本相同;胃和肠中Cr(VI)含量的色谱图表明,由于黑木耳的吸附作用,从胃到肠的消化过程中Cr(VI)含量显著降低并最终完全消失。验证了解毒后含铬黑木耳在不同的浸取剂、温度、时间、pH等条件下浸出Cr(VI)的情况。实验进一步证实黑木耳解毒Cr(VI)的特性。黑木耳在各种条件下均能够对Cr(VI)有效吸附,同时也证明黑木耳食用后通过对Cr(VI)的吸附而起到解毒作用,为提升人们的膳食安全提供了一条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