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1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40年来中国大陆总辐射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1961~2002年中国大陆地区60个站月平均总辐射资料,讨论了我国大陆地区总辐射在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总辐射的变化特征有很好的一致性。大部分地区总辐射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呈现减少的趋势,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1990年前后,其后大部分地区总辐射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同时分析了各区总辐射的线性倾向系数以及其演变趋势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2.
把活化企业存量资产作为棉麻企业改革的切入点山东省陵县供销社马俊凯,吕世华企业的出路在于改革。目前陷入困境的棉麻企业更是如此。然而,企业改革是一项极复杂的系统工程,头绪纷繁,只有找到最佳切人点,实施中间突破,才能使企业走出困境,柳暗花明。1993年以来...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绿洲地表反照率不对称观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观测试验"2005年第一阶段资料分析发现,绿洲的地表反照率并不是呈现关于太阳高度角的典型对称分布,早上的地表反照率略大于相同太阳高度角的下午,在太阳高度角30°附近早上比下午平均大0.031,约为平均反照率的13.3%.白天风速较小、风向变化不定的风场和当日的土壤湿度差异对地表反照率不对称的影响较小.早晚地表反照率差异主要是由于绿洲内空气较为湿润、夜晚风速较小、气温下降形成的露水在早上增大对太阳辐射的散射造成的.而在日出后露水迅速蒸发,在太阳高度角为40°~50°,上午和下午的地表反照率基本重合.  相似文献   
4.
金塔绿洲不同下垫面土壤热状况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试验"2005年夏季补充观测资料,从地表反照率、土壤温度梯度、土壤热通量、土壤导热率等方面对比分析了绿洲、戈壁、沙漠的土壤热状况特征.结果表明:夏季晴天条件下,①戈壁、沙漠、绿洲的日平均反照率为0.230、0.212、0.196;②土壤温度梯度和地表净辐射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且通过0.01置信度检验;③5cm和20cm土壤热通量呈同位相变化;④戈壁、沙漠和绿洲5cm土壤导热率分别为0.1930.317、0.374 W·(m·K)-1.  相似文献   
5.
反照率参数化改进对裸土地表能量和热过程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陆面过程模式BATS中引入考虑太阳天顶角变化的裸土反照率参数化以改善沙漠、戈壁地表的辐射和热状况模拟,并与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各方案不同程度地改善了BATS反照率模拟过高和缺乏日变化等偏差,其中Wang等改进的BRDF和B方案分别使BATS在戈壁地表由-67.75 W·m-2的负偏差缩减到-0.59和0.22W·m-2,感热通量的负偏差缩小了一半,地表温度较大的负偏差控制在1K之内。研究结果肯定了太阳天顶角对裸土反照率计算的重要作用,认为上述方案适用于裸土地表。  相似文献   
6.
使用Landsat-5 TM数据推算金塔地区地表反射比、地表温度、地表净短波辐射及净全辐射。将反演值与观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地表温度、地表反射比、地表净短波辐射、净全辐射反演相对误差分别小于6%、17%、12%、3%。结果基本可信,其频率分布也基本反应了当地各参量的实际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
黄河上游地区辐射收支及土壤热状况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玛曲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7月~2007年5月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黄河上游地区 辐射及土壤热状况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各辐射分量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4~9月份显著增加,10月份一来年3月份明显降低,年变化呈典型的单峰结构.地表反照率除冬季降雪期外,季节变化不是很明显,年平均地表反照率约为0.26;其日变化与太阳高度角关系密切.一年中,土壤温度梯度1月份最大,4月份最小.土壤温度梯度和净辐射相关系数为-0.61,通过了0.01的置信度检验.2.5~30cm浅层土壤热通量振荡明显,而30cm以下深层土壤热通量变化缓慢,10月份一次年5月份日平均土壤热通量从地表以下2.5~75cm土壤层几乎均为负值,说明更深层土壤释放热量,上层的土壤吸收热量;而其余月份则为正,土壤热量从浅层向深层传导.冬季由于土壤含冰量的影响,土壤导热率在1月份最大,而3、4月份相对较小;季节平均土壤导热率分别为:春季0.27、夏季0.38、秋季0.55、冬季0.83W·(m·K)-1.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土壤冻融对地表辐射特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10月1日~2007年4月30日的辐射和5cm土壤温度和湿度资料研究了土壤冻融对地表辐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冻结降低了土壤中的液态水含量,致使冻结阶段地表反照率大于冻结前的值,也大于土壤融化后的值;受总辐射和地表反照率共同作用,整个冻融过程中反射辐射可区分为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土壤冻结减缓了地表温度降低的速率,相应地减缓了地表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降低的速率;整个冻融过程中净辐射变化与总辐射的变化比较相近,在冻结阶段,地表反照率大于冻结前的值,也大于融化后的值,因此冻结阶段的净辐射值也更小一些。  相似文献   
9.
韩博  吕世华  奥银焕 《太阳能学报》2010,31(12):1628-1632
利用2005年夏季在金塔绿洲附近获得的沙漠和绿洲中心点的湍流、辐射等观测资料,分析了这一时段内各观测点的主要能通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沙漠点分析能量闭合时必须考虑土壤热储的作用。而在绿洲中心点,虽然从平均日变化上也可看到与浅层土壤热储较为一致的不平衡能量项,但二者在8:00~11:00间存在显著差异。分析指出此时的土壤增温可能是由于深层土壤中的水蒸气向上移动进入到浅层土壤并凝结放热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地区近40年的径流量、降水、气温资料,分析了各个流域径流量、降水、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以及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引水区3个流域径流量的变化大体相似,经历了3个主要变化阶段,存在2~6年的周期。降水量变化幅度不是很大。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很一致,二者相关系数均达到0.80以上。温度表现出明显波动升高的趋势。黄河上游地区的径流量大体经历了4个变化阶段,存在2~8年的周期,有很明显波动减小的趋势。降水总体表现为没有大幅度的变化,流量和降水的相关系数在0.69以上。气温总体表现为波动变暖的趋势。两区的河流均以降水补给为主。黄河上游地区自1990年以后径流量明显减小,尤以黄河唐乃亥到兰州段之间最为严重,这可能与人为影响和温度升高蒸散量变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工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