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8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改良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栓子制作方法,增加模型稳定性和成功率,提高脑缺血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方法体重280~320g 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成改良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对照组用尼龙线一端加热法制作传统栓子,改良组用尼龙线一端沾silicone胶法制作改良栓子.两组模型除栓子制作方法不同外,其他手术步骤完全相同.采用Zea Longa 5分制法进行模型的神经功能评分,采用TTC染色法测量并计算梗死灶的大小.比较两组模型制作成功率、成功模型中神经功能评分3、4级大鼠所占百分数,以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动脉成窗的发生率及DSA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脑动脉成窗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 对6 432例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回顾性分析DSA图像资料,得出脑动脉成窗的发生率及成窗血管合并其他血管病变的情况。结果 脑动脉开窗283例,296个成窗,发生率为4.60%(296/6 432)。其中颈内动脉19例(21个成窗,,检出率为0.33%,左侧9个,右侧12个);大脑前动脉46例(51个成窗,检出率为0.79%,左侧25个,右侧26个);大脑中动脉54例(57个成窗,检出率为0.89%,左侧29个,右侧28个);椎动脉68例(71个成窗,检出率为1.10%,左侧37个,右侧34个);基底动脉95例(95个成窗,检出率为1.37%)。另外,有17个成窗结构的远端或近端伴发动脉瘤、5个成窗伴发动静脉畸形,37个成窗出现与成窗结构供血区相一致的一过性脑缺血症状,其中6个出现经成窗结构远端供血部位的脑梗死。结论 脑血管DSA可以清晰显示脑动脉成窗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及有无伴发其他血管性病变;掌握脑动脉成窗的DSA影像学表现,对脑血管病的明确诊断及手术和介入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动脉溶栓治疗的影响因素,为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我中心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住院病例,采集患者病史、起病过程的特点、发病与动脉溶栓的间隔时间、有无出血、是否死亡以及治疗之后(包括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h)患者主要神经功能的变化过程,我们所选用的神经功能包括肌力、眼震及意识水平。脑血管造影回顾则采集动脉溶栓前后DSA血管形态的异常发现及变化,以及尿激酶用量。此后对上述指标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为5.8(5.8±3.3)h;DSA资料丢失20例,造影阴性率为14.7%,血管再通率(部分及完全再通)为36.2%,溶栓后早期(<24h)症状加重24例(27.3%)。起病后6h内接受动脉内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24h内加重率为31.7%,与6h以上接受治疗者相比(18.5%)有明显差异(P=0.01);而与年龄、起病特点、溶栓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血管造影结果及血管再通率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不分辨前后循环所有患者群体内,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的动脉溶栓时间窗可以延长至6h,却面临更高的早期加重率。所以对于早期加重的原因揭示及有效处理,可以改善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Allen试验阳性,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在局麻下以桡动脉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技术,在0.035英寸超滑导丝引导下,用5F猪尾导管及5F Simmons3型导管,分别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结果60例患者中58例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96.7%(58/60),2例桡动脉穿刺失败者改穿同侧肱动脉成功完成手术。无手部缺血、桡动脉搏动消失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操作安全可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适宜病例可作为首选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缺血脑组织动态病理改变,探索大鼠脑梗死潜在溶栓治疗时间窗。方法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辅以图像分析系统,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缺血脑组织内神经元、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病理改变及白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动态(MCAO后10min~7d)观察和量化分析。结果 MCAO 6h内,缺血脑组织表现为局灶性可逆性病理改变。MCAO 12h,出现不可逆性病理改变,病变累及整个大脑中动脉供血区。MCAO<12h组与MCAO≥12h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存在显著性差异(t=3.329,P=0.0025)。结论  相似文献   
6.
低温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已被众多动物实验所证实,在临床方面,尤其是发现轻度和中度低温的保护作用之后,应用逐渐增多。近年来,亚低温被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性脑病、心肺复苏后脑保护、脑外伤及脑卒中等领域。目前临床及实验中所应用的低温方式主要为全身亚低温,如降温毯、冰袋等,这些方式降温效率低,不易迅速实现亚低温,而且全身低温可伴有多种并发症,如心律紊乱、凝血功能障碍等。低温液体或自体血液灌注是目前最有效的降温方式,而且局部动脉内灌注低温液体更可以快速实现局部亚低温。介入技术的进步使得快速局部动脉内低温液体灌注成为可能。我们详细回顾相关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文献,介绍低温液体灌注产生亚低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结果2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8例,视力改善12例;3例症状无改善,出院前22例患者测脑脊液压力正常,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21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