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4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通过对韩城矿区煤层气赋存的基础地质、生储条件、富集规律、控制因素和构造控气规律等研究,认为本区煤层气生储条件良好,甲烷含量较高,赋存和富集规律性较强,渗透性良好,因此是煤层气资源的有利勘控开发区。研究中还首次根据煤层厚度,煤层埋深,煤体结构和构造条件等指标,把区内各煤层甲烷的勘探开发类型划分为三类,制定了确定类型的六条原则,选定了本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6个目标区以及开发远景区。  相似文献   
3.
根据逐步回归分析原理,从影响煤层甲烷含量大小的众多地质因素中,筛选出一些主要因素,建立了甲烷含量回归预测模型。实践证明这一预测方法是可行的,具有精度高、效果好的优点。该模型为煤层气资源评价及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井下采掘工作面揭露尚不充分的断层,提出了根据断层与煤层产状等确定及计算断层延展方向、断层延展长度及各点落差大小和延展深度的方法与公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煤矸石中提取出植物可吸收的有效硅,针对韩城矿区高岭岩煤矸石样品,在550~ 1150℃的煅烧温度和0.5~5h燃烧时间范围内确定最佳温度和时间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煤矸石与石灰石、烧碱、纯碱等添加剂的最佳比例.试验结果表明,煤矸石与石灰石、纯碱、烧碱按1.00:0.50:0.10:0.05的比例混合,700℃烧结后窑温保持2h,是提取有效硅的最佳方案,在此条件下,有效硅的溶出量可达19.65%以上.  相似文献   
6.
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理论和技术对推动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煤炭开发技术与地学研究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分析了煤炭开发地质保障技术的研究现状,阐明了煤炭开发推动地学研究的科学内涵。认为,智能开采、深部开采、绿色开采对地质保障技术发展的需求,促进了“透明地质”“数字地质”以及“宜居地质”的技术进步,有利于地学学科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研究精度、拓展研究尺度。  相似文献   
7.
富油煤作为煤基油气资源在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量,对其规模化提取油气不仅有利于提高国内能源供给能力,同时有利于改善煤炭的高碳属性。富油煤原位热解技术在提取煤中油气资源的过程中,具有绿色、低碳、地质结构损害小的优势,但其油气产出可能面临流体迁移约束与滞留问题。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实验和热重分析实验充分证实了富油煤热解残样中存在油气滞留特征,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数据探讨了煤基质结构演化对热解流体迁移的束缚和滞留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低场核磁共振T1-T2谱显示富油煤500℃热解后存在较强烈的油性小分子信号,利用热重分析技术对500℃热解后的半焦再次进行热解实验,发现其初始热解温度仅为461.5℃,低于前期500℃预处理温度。对比该热解样品与未热解的富油煤原始样品,在371~462℃热解温度段活化能前者却远低于后者。上述现象充分说明500℃富油煤热解阶段存在油的束缚情况。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煤中含氧官能团和脂肪结构不断减少,导致煤-油相互作用增强、煤-水相互作用减弱,这一方面使煤基质对热解焦油的迁移约束性增强,另一方面使煤中可动水含量逐渐增多。此外,煤...  相似文献   
8.
针地井下采掘工作面揭露尚不充分的断层,提出了根据断层与煤层产状等确定及计算断层延展方向,断层延展工度及各点落差大小和延展深度的方法与公式。  相似文献   
9.
总结渭北矿区层滑构造的发育规律,阐述层滑构造发育的控制因素,提出了层滑构造的形成模式,为开展滑了构造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生全 《中国水利》2007,(15):42-44
兴电灌区是甘肃省大型高扬程提水灌区。为发挥工程效益,灌区管理部门积极进行节水型灌区建设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推广高新技术、改革灌溉制度、改革用水管理体制等,促进了节水和农民增收,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