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9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采用传统化学还原法,以硝酸银为银源,明胶为分散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合成了振实密度高、单分散、球形的亚微米级银粉。系统地研究了反应物浓度,分散剂用量,溶液pH值,原料添加方式和反应温度对银颗粒特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XRD)和能量色散谱(EDS)对所制备银粉的特性进行了表征。SEM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结果表明银粉呈单分散的球形,粒径范围在(0.40~1.05) μm。最优条件下制备的银粉的振实密度为4.55 g/cm3。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煤矿地面储存方式筒仓和加盖储煤场的对照分析,并结合近10年来煤矿地面生产系统建筑的发展方向,论述了封闭式多行多点回煤的矩形储煤场6个方面的有利因素,认为目前煤矿地面原煤及产品煤的储存方式采取封闭式多行多点回煤的矩形储煤场较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一系列汞标准溶液中的汞含量值,对比研究了实验过程中,不同纯度酸对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G-AAS)测汞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析纯(AR)盐酸会引起较大的空白吸光度值,导致实验结果准确性差,建议使用优级纯(GR)盐酸;2硝酸引起的空白吸光度值有随溶液汞浓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硝酸和盐酸纯度相同时,15μg/L是转折点。两种酸纯度不同时,25μg/L为转折点。因此,估计样品汞浓度高于25μg/L时,使用GR盐酸和AR硝酸进行消解即可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当样品汞浓度低于25μg/L时,所用酸均必须采用GR级,才能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商用5G使用2.6GHz/3.5GHz/4.9GHz等频段,不同频段的传播特性存在差异,采用不同帧结构也决定了系统上下行容量和数据峰值速率有差异。本文依据传播模型分析对比了不同频段的路径损耗与穿透损耗等方面的差异,并在实际外场环境进行验证;同时分析计算了不同帧结构下用户上行和下行理论数据峰值速率,结合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纯电动客车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对一个客车空调系统进行了优化,使其达到纯电动车空调要求的高效节能、轻质低噪、安全环保。  相似文献   
6.
为抑制褐煤堆放时发生自燃与煤粉爆炸,利用自燃装置试验台和煤粉爆炸试验台,对褐煤及其干燥到不同水分的干燥煤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其自燃特性和爆炸特性。结果表明,对于自燃特性而言,褐煤水分减少10%,耗氧速度增加约0.17%/min,粒径减小一个等级,耗氧速度增加约0.11%/min;对于爆炸特性而言,褐煤水分减少5%,平均煤粉爆炸下限质量浓度约降低0.015 kg/m~3,温度每升高10℃,平均煤粉爆炸下限质量浓度降低约0.03 kg/m~3;总体而言,随着干燥程度的加深,褐煤自燃、爆炸特性均增强,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结合基建投资、生产费用、可能对生产的影响、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对斜沟煤矿选煤厂地面工艺总布置中两种原煤仓布置方案进行了评析比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褐煤干燥过程,利用煤质水分分析仪和微分热重分析方法,对不同粒级的褐煤在不同干燥温度下进行等温干燥试验,得到了样品含水率与干燥时间、干燥速率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通过粒级分布系数对褐煤进行含水率折算,并用不同干燥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在介质温度140℃下3个干燥阶段的干燥方程及干燥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引入粒级分布系数得到的干燥速率特征常数k值,与不同粒级的干燥速率特征常数k的均值相近。根据褐煤的干燥速率和水分的存在形式,将褐煤干燥过程分为3个干燥阶段,分析得出干燥方程模型分别用线性干燥模型、Wang经验模型、Page模型较为合理。根据Arrhenius经验公式建立了ln k与1/T的关系,得到褐煤干燥的界面蒸发活化能Ea=17.088 k J/mol,指前因子A=12.47 min~(-1)。  相似文献   
9.
据统计,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火电厂的碳排放是当前二氧化碳的集中排放源,是导致空气质量恶化、温室效应加剧的重要元凶,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电力行业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技术是当前电力行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减碳对策与措施,本文综述了火电厂的碳捕集技术,同时对燃烧前捕集、燃烧中捕集以及燃烧后捕集等不同种类的碳捕捉技术路线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梳理,其间重点对比分析了富氧燃烧和燃烧后捕集的技术经济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氧化碳分离捕集后的利用问题,即资源化技术。最后,对低碳发展背景下碳捕捉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