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8篇
工业技术   4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的快速冻融试验和微观孔结构试验,研究了2种冻融介质(水和质量分数为3.5%NaCl溶液)条件下BFRC相对动弹性模量、冻融损伤度以及强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孔结构参数(含气量、孔比表面积、气泡间距系数和气泡平均弦长)与BFRC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冻融损伤度的关系,采用灰熵法探讨了BFRC孔结构参数对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以及冻融损伤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BFRC强度随其含气量、气泡间距系数、气泡平均弦长的增加而减小,而冻融损伤度随上述3个孔结构参数的增加而增加;BFRC强度随其孔比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而冻融损伤度随孔比表面积的增加而减小;对BFRC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均为孔比表面积;影响BFRC冻融损伤度的主要因素为气泡间距系数和气泡平均弦长,这2个因素随冻融循环次数、玄武岩纤维掺量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对达拉特~丰镇输电线路工程的铁塔基础做了模型试验 ,测试了土中位移、破坏形式、土中应力分布 ,应用软件ALGORFEAS ,得出了土体上拔时的应力场分布 ,并提出了强度机理及极限上拔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重庆市长生桥垃圾填埋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垃圾土颗粒导电性分类,通过室内试验测试了不同因素(添加不同溶液、孔隙率、含水率、温度等)影响下垃圾土电阻率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当垃圾土中添加渗滤液、Na Cl、Zn Cl2和柴油4种溶液时,垃圾土电阻率随垃圾土中孔隙率的增加均呈递减趋势;孔隙率一定时,随含水率的增加垃圾土中固液并联导电在垃圾土导电通路中的比例增大;渗滤液对垃圾土电阻率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稀释作用控制,且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垃圾土的电阻率呈指数函数衰减趋势;含水率一定时,孔隙率的变化将引起垃圾土中3种导电模式的互相转化,且电阻率随孔隙率的增加呈幂函数减小趋势;利用高密度电阻率层析技术,对现场垃圾填埋体进行了电阻率实测,同时结合室内试验测试结果对电阻率剖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分析因降解引起的垃圾填埋体中渗滤液的富集状态和运移途径的变化,以及评价垃圾土内部结构的演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疲劳损伤理论包括Miner准则、Henry损伤模型等。工程中常用的纤维可分为:聚丙烯纤维、玻璃纤维、钢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等。诸多纤维混凝土疲劳性能研究表明:在混凝土中掺入纤维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疲劳性能,疲劳寿命较普通混凝土提高明显、混凝土裂纹扩展较普通混凝土减少明显,弹性模量提高。在此基础上对纤维混凝土疲劳性能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垃圾土蠕变降解沉降特性,选取重庆市某垃圾场典型试样,基于室内蠕变观测试验得到蠕变降解沉降过程曲线(0~330 d),建立了符合其沉降变形特性的PTH计算模型,验证了该模型合理性,同时对沉降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因外部应力和内部蠕变降解引起的沉降总量可达试样高度的33.2%,渗滤液在前期的溢出量受外部荷载和有机物含量的控制;垃圾土中有机物的降解规律可用Richards 模型来表示,累计沉降量和累计渗滤液产量之间符合指数函数关系;有利于初期压缩变形和后期降解沉降的最优有机物含量区间为29.1%~36.47%;内部温度监测结果显示,20~41 ℃是一个可加快内部有机物降解速率的温度区间,且在41 ℃时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6.
杨臻  赵燕茹 《电力建设》2014,35(11):107-111
以太无源光网络(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EPON)是一种新型的光纤接入网络技术,它具有低成本、高带宽、电磁干扰小、扩展性强、兼容性强等特点。在智能变电站中状态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数据量较大、实时性要求较低。采用EPON技术构建站内状态监测与视频监控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出口带宽分配问题,且无需使用交换机,大大节省网络建设投资与全寿命周期维护成本,是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有效的新型组网方案。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应用EPON技术的可行性,并提出220kV智能变电站EPON网络构建方案,为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提供了一种新型方案。  相似文献   
7.
通过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单面冻融试验,分析了不同冻融次数、冻融介质(水、盐、飞机除冰液)和纤维掺量下混凝土的质量损失、动弹性模量及抗压强度,研究了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单面抗冻性及其损伤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3种冻融介质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均减小,而质量损失出现相反情况。3种冻融介质对混凝土的损伤程度最严重为盐溶液,其次分别为水溶液、飞机除冰液。对于水冻与盐冻,混凝土掺入玄武岩纤维能够提升其抗冻性。通过拟合发现,二次多项式模型的拟合精度高于指数型模型,说明二次多项式模型更能准确表征单面冻融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赵燕茹  喻泊厅  王磊  王志慧 《混凝土》2021,(12):7-10,15
通过对混凝土快速碳化试验和微观孔结构测试,研究了碳化龄期对碳化深度和碳化区试样密度的影响,分析了碳化区孔隙率和孔径大小随碳化龄期的变化规律,采用灰熵法探讨了4种孔隙对碳化区密度的影响程度,并基于热力学分型模型计算得到各个碳化龄期下碳化区孔结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混凝土碳化深度随碳化龄期的增加而增加,密度随碳化龄期先增加后减小,7 d时密度最大;碳化填充了多害孔和有害孔,提高了无害孔比例,并使多害孔更好的分散,连通和集聚了少害孔;对碳化区密度影响最大的是有害孔表面积,其分形维数随碳化龄期的增加出现了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碳化区密度与有害孔分形维数相关性良好,碳化区密度随有害孔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CC)在负荷下具有应变硬化和多裂缝类型特征,然而,并不是所有水泥基材料中加入一定量纤维就可得到应变硬化性能,基体组分,加工制作过程的不同和基体缺陷的差异影响着应变硬化的稳定性。依据取得应变硬化行为的微观力学模型和其他一些研究方法,探讨了水灰比、骨料、矿物掺合料、基体缺陷等因素变化对FRCC应变硬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观力学模型的指导下,优化基体材料的组分能够稳定的取得应变硬化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The strain distributions near the interface when the elbow steel fiber is pulled out from the half-mould concrete matrix are directly measured using a combined method of single fiber pull-out test and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Meanwhile, the real-time processes of the bonding, debonding and sliding at the interface are observed. The micro-mechanism of the strain localization in the failure process of interface when debonding occurs and the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at the imbedded fiber are discuss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so-scale strain localization gives rise to the localization of shear damage near the fiber interface. This strain localiza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debonding process near the interface occurs, develops and moves gradually at an apparently regular interval. At the elbow part of the imbedded fiber, the peak value of the shearing stress occurs. But the primary debonding does not occur at this place because the strength of the shear damage is increased at the local area of the elbow part in the concrete, displaying an apparent reinforced effect at the end of the fib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