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5篇
  2023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扁平特大断面公路隧道核心土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破碎围岩段大断面隧道施工时,较多采用双侧壁导坑法,预留核心土对在开挖过程中隧道的围岩变形和支护受力有很大影响,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依托广州龙头山单向4车道公路隧道,对扁平特大断面公路隧道在破碎围岩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时,预留核心土厚度的区别和开挖方式的不同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围岩应力、围岩塑性区、拱顶沉降、二衬和核心土临时支护的内力,得出了核心土的合理厚度及较为合理的开挖方式.结论对扁平大跨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盾构管片接头简化数值模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管片组装的盾构隧道衬砌环刚度分布不均,其薄弱环节为管片接头处。管片接头刚度的合理确定对于盾构隧道施工全过程模拟的合理性、地表沉降槽的确定以及土体损失的准确估算至关重要。根据管片接头受力特点及其构造,考虑对管片接头及其附近区域进行刚度修正,而管片其余区域保持原刚度不变,提出管片接头简化数值模拟方法——局部刚度修正法。基于圣维南原理和变刚度梁理论,推导了确定接头刚度的公式,并给出了相关参数的确定方法。结合室内盾构管片接头足尺试验成果,对不同荷载作用下管片接头的变形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对比分析。研究成果为盾构三维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数值模拟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大跨隧道核心土临时支护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断面跨度的不断增大,公路隧道设计开挖方式也在不断转变。同三、京珠国道主干线绕广州公路东环段龙头山隧道属单洞四车道特大断面公路隧道,进出口Ⅴ级围岩段地质条件恶劣,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在龙头山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其核心土临时支护出现失稳。通过简化临时支护稳定的影响因素,建立力学平衡方程,推导出核心土临时支护稳定性的判别准则,开挖上台阶时临时支护稳定性的控制因素为基底围岩承载力与临时支护曲率,并通过算例计算了Ⅴ级围岩临时支护设计曲率条件下满足龙头山隧道临时支护安全要求的基底承载力的要求,在同类工程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松散体形成的排土场的边坡稳定性一直以来是科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因为根据排土场的堆积方式不同其所造成的边坡的应力应变形态也不同,产生边坡滑坡的风险也存在差异。为了详细的研究松散体堆积形成的排土场边坡的稳定性,采用室内岩石力学试验、FLAC3D数值分析法对3种不同堆积方式(压坡式、覆盖式和混合式)下形成的边坡展开研究,并以研究的各边坡的安全系数、最大剪应变、边坡的水平位移和最大主应力等数据为基础,构造判断矩阵,对3种不同堆积方式形成的边坡进行优选决策分析,经过多条件综合考虑,最终得出排土场采用压坡式排料形成的边坡整体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5.
赖允瑾  朱毅敏  周生华  王隽  谢东武 《建筑施工》2010,32(2):122-124,127
对于深大基坑工程施工,传统的逆作法施工要求开设若干出土口来解决土方和施工材料的运输问题,这些临时开口由于开幅较小,严重影响了土方出土速度,是工期控制中的"瓶颈"。在上海莘庄龙之梦基坑的工程实践中,采用了一种新颖的踏步式逆作法,该法为中央大开口形式,以确保土方车辆顺利下坑,加快了土方开挖速度。同时根据受力情况和栈桥布置,大开口面积向下逐层缩小,形成踏步形式,满足了水平土压力增加的受力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钢厂的改造扩建,新建、环保节能型煤气柜项目越来越多,从经济效益考虑,使用旧煤气柜可以节省大量资金,对旧煤气柜的大修给施工企业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盾构隧道微扰动施工控制技术体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控制盾构隧道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群)的扰动影响,确保施工沿线的建(构)筑物(群)处于良好的服务状态,建立了盾构隧道的微扰动施工控制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由施工前的查勘预测与抉择、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与反馈控制和施工结束后的长期预测与控制三部分构成。施工前的查勘预测与抉择是基础,包括周边环境与场地的查勘、微扰动指标的制定、辅助保护措施的抉择及施工前的扰动预测等内容;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与反馈控制是核心,由监控量测和动态反馈控制构成;施工结束后的长期预测与控制是延伸,是验证施工扰动程度和控制施工工后沉降的关键,在流变现象严重的地区尤为重要。微扰动施工控制技术体系在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下穿越重要历史建筑物工程和10号线下穿越机场跑道工程中的成功应用,表明了该技术体系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为今后盾构隧道下穿越工程的施工控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动态监测及其在四车道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四车道公路隧道的设计和施工经验相对不足,因而监控量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动态监测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在文中得到阐述,认为监测工作是一个循环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给出了完善的动态监测工作流程图,为工程类比和分析提供依据.同三、京珠国道主干线绕广州公路东环段龙头山隧道属单洞四车道特大断面公路隧道,进出口Ⅱ类围岩段地质条件恶劣,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结合该工程,比较分析了设计的监测方案和结合工程实际所采取的监测方案,将动态监测应用于实践,论述了贯彻动态监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自重、恒载和附加变载的作用以及地基土体的长期固结,既有建筑产生的变形,本文称之为“既有变形”。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既有建筑物变形,本文称之为“增量变形”。建筑物的总量变形为既有变形与增量变形之和。为确保盾构穿越过程中既有建筑物的安全,要对既有建筑的总量变形进行控制;而要确保隧道施工不会对既有建筑产生明显破坏,则要对既有建筑的增量变形进行控制;从而提出要对建筑物的总量变形和增量变形进行控制的双控控制标准。基于建筑物的差异沉降变形,提出了建筑物的空间扭曲变形控制指标。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下穿越历史建筑,通过现场检测得到建筑的既有变形。根据双控控制标准,建立穿越过程中既有建筑的差异沉降与空间扭曲的增量变形与总量变形控制指标,施工过程中进行全程监测,结果显示,穿越施工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盾构穿越既有砌体建筑的施工全过程,建立考虑既有建筑的初始地应力场,采用均布荷载模拟千斤顶推力,施工过程中考虑注浆体材料性质随施工过程的演化和土体应力释放,采用流固耦合模型对工后固结沉降进行预测。选用小应变硬化土(HS-Small)模型模拟土层材料,采用均化模型模拟既有砌体建筑。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下穿越徐汇中学崇思楼工程,采用相应的模拟方法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盾构穿越的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对地表沉降进行计算,并结合既有建筑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