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10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为解决型钢混凝土结构中型钢与钢筋相互干扰、混凝土浇筑困难等施工难题,将型钢混凝土梁中的钢筋笼完全或部分替换成钢纤维,形成型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梁。完成12个型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梁和1个未添加钢纤维、未设置钢筋笼对比试件的抗弯性能试验。主要研究钢纤维掺量、型钢配钢率、箍筋设置和主筋设置对抗弯性能的影响。增加钢纤维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承载力,其影响程度与型钢配钢率有重要的相关性,型钢配钢率越大,钢纤维的影响越突出。纵筋的设置能够大幅提升承载力,箍筋和钢纤维能够使纵筋对承载力的增强效果更为突出。试验结果表明:在相似用钢量的情况下,无配筋的型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梁不但能够解决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困难,而且能够大幅提升延性性能,但由于未配置纵筋,正截面抗弯能力有所削弱;减小保护层厚度,提高型钢配钢率,能够充分发挥型钢翼缘良好的抗弯能力,弥补未设置主筋对承载力的影响,同时增加钢纤维用量,解决因保护层减小而导致的钢与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变差的问题;在设置钢纤维的情况下,钢纤维掺量较多试件的损伤发展快于掺量较少的试件,并且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峰值荷载的损伤度越来越大;钢纤维用量越多,试件在峰值荷载状态下的耐损伤性能越好,即使在较严重的损伤状态下也依然能够保持极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
伍凯  刘晓艺  陈峰  林诗琪  徐超 《工程力学》2021,38(2):110-121
为了解决型钢混凝土结构中型钢与钢筋相互干扰、混凝土浇筑困难等施工难题,将型钢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笼完全或部分替换成钢纤维,形成了型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结构。完成了36个试件的推出试验和13个试件的四点弯试验,分别研究了型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结构在轴心力与弯矩作用下的界面失效,分析了不同荷载条件下的内力传递与破坏机理。钢纤维在混凝土裂缝处的拉拔行为形成了“桥接”效应,约束了裂缝扩展,改善混凝土裂后的抗拉性能,可以解决因保护层减小而导致的型钢与钢纤维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变差的问题,延缓甚至避免界面黏结失效的发生。轴心力作用下,因泊松比产生了型钢与钢纤维混凝土之间的界面挤压,钢纤维混凝土在两个正交水平方向承受拉力,这是钢纤维混凝土损伤与开裂的主要原因。钢纤维混凝土的损伤程度与界面的黏结性能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受到钢材泊松比的影响。在四点弯试验中,黏结裂缝集中出现在仅承受弯矩的跨中区域,型钢与钢纤维混凝土之间的内力传递以及由此产生的界面拉应力是导致黏结裂缝大量出现的根本原因。黏结裂缝首先出现在钢翼缘的肢尖位置,并随着荷载的增大由内向外发展,直至发展到表面,形成可视裂缝。跨中区域最终形成了钢纤维混凝土保护层梯形破坏面。  相似文献   
3.
对快排在杀伤力鉴定标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实验结果对其进行分析。利用快排在加压次数不同的情况下,发射两种质量不同弹丸对四种厚度不同的铝板进行射击,测量弹丸初速度并计算平均速度和比动能,测量铝板上的嵌入深度,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用同一快排的情况下,加压次数相同时,发射弹丸的质量越大,其断面比动能越大,在铝板上的嵌入深度越深;弹丸直径和质量相同时,加压次数越大,其断面比动能越大,在铝板上的嵌入深度越深,杀伤力越大。  相似文献   
4.
Sll0528是集胞藻PCC6803中四个二位蛋白酶(site-2-protease, S2P)之一。本研究主要比较了三株集胞藻(编码基因sll0528过表达的藻株OE0528,编码基因sll0528敲除的缺失藻株?sll0528,以及野生型藻株)在不同氯化铵浓度下的生长表型。结果显示,缺失藻株?sll0528对120 mM的氯化铵比野生型更敏感,光合系统损伤严重。在180 mM氯化铵下野生型株的生长受到抑制,而过表达藻株OE0528的生长优于野生型,更耐受高浓度铵盐,其光合系统色素藻蓝蛋白和叶绿素等的损伤程度低于野生型。可见,Sll0528在集胞藻PCC6803适应铵盐胁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能参与了铵盐胁迫的快速响应,并直接或间接介导高铵盐浓度下集胞藻对光合系统的保护或修复机制。本研究首次揭示了S2P蛋白酶微藻具有一定的铵盐胁迫响应作用,相关结果对于深入探究微藻对铵盐的响应机制及提高微藻对铵盐的耐受性和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CO2排放量不断上升,温室效应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甚至生态环境的破坏日渐严重,研究光合自养生物对热胁迫的响应机制有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集胞藻PCC6803是一种研究光合作用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生物过程的模式蓝细菌,本文通过同源双交换完全敲除集胞藻PCC6803的S2P蛋白Slr1821的编码基因,构建了缺失突变体Δslr1821,发现经过高温44℃热处理后,突变体完全不能生长,而野生型能够快速恢复热损伤,揭示Slr1821蛋白在热胁迫适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藻胆蛋白相对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发现该基因缺失抑制了细胞热处理后的光合色素包括藻胆蛋白和叶绿素的重新合成,为研究光合自养生物适应热胁迫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沈洁  章晴  林诗琪 《风景园林》2022,29(3):65-72
设计实践的主观性和创造性思维活动造成了开展设计学术研究的困境—如何将通过设计实践获得研究成果的过程纳入学术研究体系,成为设计学科面对的共同问题。设计研究作为实践和研究的方法论正在试图对此进行回应。首先明确了设计研究的边界与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爬梳了最近10年(2011—2020年)发表于《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2本刊物的设计研究成果,运用文献计量学相关理论方法,对设计研究及3种主要模式—关于设计之研究(RaD)、为了设计之研究(RfD)、通过设计之研究(RtD)的发展特点与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发现风景园林设计研究在深度、广度和学术质量上都有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以下现象:RaD中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批评发展相对停滞;RfD由服务于特定对象的设计前预研究更多地转变为有助于建构设计过程的知识研究;在为数不多的RtD文献中,学者更偏向于采用后实证主义和变革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基于风景园林设计研究分类的讨论有助于学者跳脱出固有视角,认识设计与研究的关系,明确自身的研究倾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视觉图像与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图像作为当代社会最有力且高效的视觉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从符号学角度出发,结合图像学、影像学及传播学等跨学科知识,首先对机械复制背景下艺术品灵韵的流变以及在当代艺术中的形态进行探析,然后以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为例,分析了波普艺术中关于图像的符号化表达和影响,对当代艺术的符号化现状、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总结,最后对当代艺术的大众化传播以及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国现行《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强调环境效益、对微观尺度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关注度不够的现象,通过文献爬梳、3轮专家问卷调研和3个建成项目的实证评价研究,逐步确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环境、社会、经济与美学方面的11项效益及其指标构成、各项指标的含义、评价方法和评分标准,构建了以多元价值为导向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能够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为创造可持续的雨水景观设计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沈洁  林诗琪 《风景园林》2019,26(7):51-56
“设计研究”为设计学科建立了理论基础,其分支“通过设计之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简称RtD)更是为“设计研究”范式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对风景园林设计领域而言,RtD在该领域的拓展与深化从本质上有助于风景园林学术研究体系的发展。介绍以Creswell的知识观框架(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变革主义、实用主义)对风景园林RtD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引用此框架爬梳了近5年间(2014—2018年)发表于《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2本刊物的设计研究成果,从研究问题、研究过程、研究结果3方面对中国RtD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前设计研究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未来该领域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装配式部分包裹混凝土(PEC)组合梁的受力性能,完成了12个试件的单向往复荷载试验,研究了剪跨比、混凝土厚度、对拉螺栓设置等对承载性能与变形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剪跨比的增大,试件的破坏形态由剪切破坏向弯曲破坏发展;在试验加载后期,部分试件出现腹板两侧混凝土破坏不对称现象,导致试件承受弯矩和剪力的同时,还受到了扭矩的作用;对拉螺栓不但能够提高型钢对混凝土的约束效应,防止受压钢翼缘的局部屈曲,而且能够发挥抗剪连接作用,保证型钢与混凝土的协同工作;对于小剪跨比试件,混凝土厚度对承载力的影响较大;混凝土厚度对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因此大剪跨比试件的承载力受混凝土厚度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叠加原理,提出了装配式PEC组合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根据平截面假定,提出了全截面塑性状态下的装配式PEC组合梁的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提出了三折线模型,建立了Vm-Mm的归一化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