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8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周志菲  李昊 《华中建筑》2009,27(1):141-144
该文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概念规划。此方案试图建立跨越自然、跨越文化之双桥,寻找通向东兴城市和谐发展的未来之桥;实现山与水的对话,打造山水之城;实现中国与越南的链接,搭建起人们的心灵之桥。使东兴成为一个融于自然,人文和谐,经济活跃的边陲小城。  相似文献   
2.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之间通过各种因素相互交集。材料作为建筑实体空间的要素之一,与时间紧密关联。本文尝试解读材料的时间性特征,揭示存在于建筑之中的时间性问题。以长城脚下公社为例,研读其历经时间洗礼后材料所发生的变化,剖析与时间性相关的要索及其作用特征,探讨时间性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如何将旅游产业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是当今旅游城镇化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山东莱州云峰山文化旅游产业区山孙家村改造试验为例,试图探讨旅游开发与旧村改造的关系,基于肌理操作的原理,通过空间改造设计的策略使其具备特别好的产业推进价值。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以我国集群建筑实践活动的代表性事件为背景,探讨材料在集群建筑创作中与地域性的关联。在分析当代批判地域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形态、文化等多维度研究视角.并通过对长城脚下的公社、建川博物馆以及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的相关案例分析,梳理材料地域性表达的观念、路径和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6.
周志菲  李昊 《华中建筑》2009,27(5):127-129
该文结合“新世界、新街区”国际竞赛,反思现代功能城市带来的问题,提出将其他类型空间移植至商业空间的设想,旨在激发空间的拓展潜力,触发人的生活感知,突破行为的边界化束缚,满足人们对生活多样性、差异性、联系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实践的历程发展到二十世纪下半叶,除了注意到乡土和大众的产品,就是深入到历史与自然相交接的领域——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从广义上说,世界上现存的任何景观都受到人类行为和洞察力的影响,因为"文化"表达的是价值观和人类的实践,而景观(Landscape)表达的是地域场所,"文化景观"则强调了在这一区域内人与自然之间持续的相互关系,即由人类的实践之于自然的影响而形成的景观,因此它常反映了传统的、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而传统的土地使用方式的连续存在,不但是世界上许多地域维持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该地域文明的基本特征:耕作、放牧、开垦、采掘、加工、崇拜、交易,等等。在这种长期持续存在的特定的土地使用方式影响之下,所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现代城市设计源起于19世纪后期,与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相伴而生,城市设计教育则以1953年哈佛大学研究生院首开城市设计课程和1956年召开首届城市设计会议为标志。经过近60年发展,城市设计已成为具有明晰的研究对象、思想理论和技术路线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研究领域。我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相关活动始于80年代,进入90年代以来,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设计研究在新城建设和旧城更新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999年国际建协颁布的《北京宪章》指出“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景观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进一步强化了城市设计的在人居环境学科中的地位。应对城市设计实践活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建筑类院校积极开展城市设计相关教学研究与探索,城市设计在建筑学、城乡规划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均是核心课程之一。如何紧密结合学科发展的动向,将最新学科理念和学术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如何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向,应对当前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治理的转型,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专业人才是城市设计课程教学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我校建筑学专业2014年度城市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尝试建立以学科竞赛为引导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