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2篇
  2024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吴思睿  曾红  胡陵 《建筑节能》2012,40(6):54-56,66
西安市近年来建筑节能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能源、新技术已逐步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建成了一些优秀的节能建筑工程.通过对西安市5个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案例的考察,探讨了适用于西安地区的建筑节能技术,提出建筑节能技术应形成一个系统的应用,突破当前节能建筑中采用的外围护结构加上单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模式,使建筑节能技术与设计更紧密的结合,实现最大效率的节能.  相似文献   
2.
零碳建筑是建筑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内容.该文基于绿色建筑和被动式建筑的项目研发经验,从绿色建筑、被动式建筑的理念及技术体系出发,探究零碳建筑的特征和内在发展逻辑,为绿色建筑和被动式建筑向零碳建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内建筑外窗节能技术应用情况的研究,总结了建筑外窗节能设计技术的经济性、节能效率等特点,并对外窗节能技术的适用性进行了评析。提出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根据建筑的使用类型、使用情况、气候条件等具体因素合理地选用外窗节能技术,实现最大效率的节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校的发展历时较长,留下了很多历史建筑.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节能改造,既可以提升此类建筑的室内热舒适品质,又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建筑的能耗调研和测试,发现该类建筑的能耗问题主要体现在采光、通风、热舒适度及系统方面,只有从整体性、适应性、经济性、原真性、安全性五大方面制定高校历史建筑改造原则,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改造方案,选用一体化综合技术,而后通过改造前后的建筑能耗模拟对技术可实施性进行分析和修正,才能实现该类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邬锦  吴思睿  袁园  杨友 《重庆建筑》2021,20(5):15-18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作为重庆市绿色生态建设、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在绿色建筑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结合重庆市已建成的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项目,梳理了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的技术应用现状,分析了高层、别墅以及洋房、高层混合业态等不同业态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技术应用,总结了重庆市生态住宅小区不同业态技术体系方案.可为地产运营、建筑设计以及相关行业提供参考依据,便于指导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重庆市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3)对绿色建筑自然通风的要求,通过某超高层绿色建筑项目设计实践,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技术辅助绿色建筑室内自然通风设计,避免常规自然通风效果定性分析的不确定性,既可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幕墙造价。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超高层绿色建筑室内自然通风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其他项目的自然通风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吴思睿  胡陵 《建筑节能》2012,(12):50-54
通过对京鲁地区9个优秀节能公共建筑的调研,总结了寒冷地区公共建筑外墙节能设计的经验和技术特点,并从适用性、经济性、节能效率等方面对外墙节能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评析。提出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根据公共建筑的使用类型、使用情况、气候条件等具体因素合理的选用外墙节能技术,实现最大效率的节能。  相似文献   
8.
吴思睿  王军 《世界建筑》2024,(3):104-109
西安地区大学校园遗产是西安城市近现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其承载的不仅是西安近现代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的历史变迁,亦是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从局部区域走向全国性发展的历史演进。本文通过追溯西安地区大学校园遗产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变,试图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揭示西安近现代大学的创办及发展,其主要推力是近代西安城市政治经济空间、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剧烈变革。在不同的“政权”话语体系下,西安地区大学校园遗产的空间格局、艺术风格、文化符号等建筑“形式”呈现出本土地域性、时代创新性、文脉延续性等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9.
旅游黄金周交通堵塞、事故高发、空气污染等严重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宽和完善旅游公共交通。以成都市旅游公交为例,从游客的角度调查现有公交满意度,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成都景区游客具有区域集聚和时间周期性特征,游客对公交的票价、支付方式、智能化硬件设施等满意度较高,对公交拥堵、准点率的满意度低。由此提出相关部门加强旅游信息化、公交专用道、景区公交通达率、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以为乘客创造良好的乘车环境,吸引更多旅游出行者选择公交,有效缓解旅游交通拥挤问题,同时也创造更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