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城市形体环境的系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青昊 《新建筑》1994,(4):19-22
城市形体环境是城市空间的外在表现系统,在反映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同时,它更多地反映了该地区的特有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城市形体环境各具层面系统的研究,指出城市形体环境的系统观是城市设计和建筑创伤的重要来源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京新建筑     
陈润强  刘青昊 《世界建筑》2000,(12):W001-W002
提起南京,人们就会想起古老的城市历史,想起许多美丽的名胜和动人的传说。1000多年来,紫金山、长江、秦淮河构成了南京独特的城市背景,‘枕山临江水绕城’不仅是对城市景观的形象描写,也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所遵循的‘自然律’。在此基础上,南京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城市传统,她既有紫金雄霸江南的气概,也有秦淮缠绵娇柔的风流。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培养了南京兼容并蓄的品格。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辛亥革命后,各省的革命代表决定将临时政府设于南京,并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原两江总督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京老城南保护社会讨论事件中各类声音的记录、整理和反思,提出衰败历史城区当代复兴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结合南京老城南地区已展开的规划实践,从价值观、历史资源挖掘与评定、复兴方法选择、实施制度支撑等方面对衰败历史城区当代复兴探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刘青昊 《新建筑》1995,(2):33-35
与人类精神需求取得共鸣是建筑创作的根本性追求,建筑物恒性的表达是通过对自然界对人类的深层思考而实现的。本文通过对路易斯.康建筑哲学思想的探讨,指出永恒性的表达是其作品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关于沪宁城市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沪宁城市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沪宁城市带集聚和扩散的演化机制,分析了构成沪宁城市带的两个层面:沿沪宁铁路城市带和沿江城镇带的整体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古城形成机制与城市空间的分离 城市面貌在其发展中是逐渐变化的,反映着社会需要、美学理想和技术发展状况,其中历史遗产是形成城市风貌的重要因素。古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除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等物质形态外,在其形态表现上,往往与旧城区、老城区联系在一起。虽然每个城市在发展中,从一定程度上重复着所有城市都走过的道路,然而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其发展时序的各异,每个城市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貌,在城市涨落机制下形成的老城、旧城的结构形态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古城的空间格局。水道作为历史城市生长的运动轴,是城市演替的主导因素,这种特性在长江、运河沿岸的城镇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其老城区的形成则有不同的表现,宁镇扬地区的三个中心城市,集中反映了沿江河发展的古城的不同表现类型。  相似文献   
7.
一、南京老城南事件回顾 1、老城南概况与历史景观的变迁 在南京市的地图上老城南是指整个老城南部的区域.(见图1) 现在还保留的南京民宅,是属于徽派建筑的范畴,在多年发展中有着自己地方的特点,这里集聚了很多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要素,比如颜料坊等……(图2) 从98年开始,这个地段就一直纳入保护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刘青昊 《城市规划》1995,19(2):20-22
城市形态的研究是城市问题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孤立地、片面地探讨城市形态只能导致城市矛盾的突出。自然和建筑环境的发展和保护是一种共生机制.以城市生态景观和生态组织为基础的城市生态机制研究构成了城市形态研究的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9.
<正>尽管这个自由论坛的参加者不算多,但我觉得"美好城市"VS."城市病"是一个回归到城市规划本源的主题。很多与会者可能关注怎么做控规、怎么做总规、怎么做城市设计,但更应当知道做这些规划是为了什么。说到底,城市规划就是为了消除工业革命以来的各种"城市病",追求美好城市的发展愿景。昨天的几个大会发言所阐述的就是这两个议题,即怎么样消除"城市病"和怎么样追求"美好城市"的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10.
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认知尺度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是人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认知尺度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宏观和微观两个认知尺度的分析,阐述了认知尺度的重要性、认知元素在不同尺度中的时效性,探索了不同认知尺度下认知要素的转换,为建构微观层面的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认知体系和操作要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