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1.
IN690合金在热加工过程中,存在一些复杂的冶金现象(包括:加工硬化(WH)、动态回复(DRV)和动态再结晶(DRX)等),为了揭示这些现象,通过热压缩试验创建了IN690合金的高温本构方程和DRX模型,分析了IN690合金的DRX机制。此外还利用有限元模拟(Deform-3D)软件对IN690合金的DRX过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应变下,IN690合金的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XDRX)随变形温度的上升或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固体硼碳共渗及复合渗技术工艺参数对12Cr13马氏体不锈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共渗方面对12Cr13钢进行不同硼碳比例的固体硼碳共渗热处理;复合渗方面对12Cr13马氏体不锈钢先进行固体渗碳,然后再进行渗硼处理,得出最优的复合渗参数。对最优参数下的共渗及复合渗12Cr13马氏体不锈钢试样进行显微硬度、XRD物相结构、电化学下耐腐蚀和摩擦磨损性能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共渗温度950℃、共渗6 h条件下,硼碳共渗最优渗剂硼碳比为6∶4;化学渗6 h条件下,硼碳复合渗最优参数为950℃渗碳,950℃渗硼;硼碳共渗和复合渗试件经过最终热处理(淬火+低温回火)后,表层组织硬度最高可达1 507.3 HV0.98 N,心部硬度为420.6 HV0.98 N,最优参数下硼碳共渗及复合渗渗层厚度分别为976μm和1 125μm;电化学测试表明硼碳共渗和硼碳复合渗处理后材料的耐蚀性有所提高,共渗腐蚀电位为-0.578 V,复合渗为-0.582 V。磨损试验显示硼碳共渗和硼碳复合渗后经化学热处理可以显著提高12Cr13马氏体不锈钢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DSP的无位置传感器BLDCM电流换相控制研究及系统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具有梯形反电动势波形的直流无刷电动机(BLDCM)无位置传感器的控制,本文提出一种定子电流换相控制策略及电机起动切换算法,同时设计了全数字控制系统。这种严谨算法为系统的高性能控制提供了良好运行平台。  相似文献   
4.
充分利用新型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各种功能,在不增加成本和体积的条件下,实现了高性能磁极位置、M/T法测速和基于空间矢量PWM的电流检测,并将其用于PMSM伺服系统.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上述技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热挤压工艺制备了新型高温IN690合金。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IN690合金进行了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应变速率和变形量对IN690合金动态再结晶(DRX)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对IN690合金热变形前后的金相组织、晶粒取向、晶界分布和晶粒取向差进行了系统分析。试验得到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增加,IN690合金的流动应力增大。IN690合金变形过程中的软化机制主要是动态回复(DRV)和DRX;随着真应变的增加或应变速率的降低,大角度晶界所占比例增加,这是由于在大的真应变或低应变速率下的DRX形核所致。  相似文献   
6.
数控机床伺服系统低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影响数控机床伺服系统低速性能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实验结果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应用DSP实现数控机床永磁交流伺服系统电机的转子磁极位置和转速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DSP片内资源,无需增加额外的硬件资源,降低了系统成本。实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检测方法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新型DSP在数控机床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电机控制专用芯片DSP56F80X,并结合DSP56F80X推导出空间矢量PWM(SVPWM)的数字算法,最后给出了二者在数控机床伺服系统中的应用。实验证明,本文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