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底光缆有源探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海底光缆路由和故障点有源探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着重分析了无铜内导体的海底光缆线路的探测距离和缆内无缝金属管材或供检测用的小直径铜导线导体电阻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增加探测范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热膨胀相变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高分辨透射电镜研究了 22MnCrNiMo钢过冷奥氏体在不同冷速下的相变产物及其相变机制.结果表明:冷却速度在2~20℃/s范围内时,相变产物是板条马氏体和针状马氏体,整个马氏体相变分为板条马氏体形成阶段(315~400℃)和针状马氏体形成阶段(230~315℃).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由于控制马氏体切变方式的临界分切应力受温度和合金元素的影响,冷却至Ms 以下的过冷奥氏体优先形成以位错亚结构为主的板条马氏体,随着温度的降低,富碳奥氏体逐渐转变为以孪生亚结构为主的针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体积分数随冷速的增加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针对曲轴用新型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C38+N2锻件组织中铁素体含量往往难以达到用户要求的问题,研究了微量Nb元素(质量分数为0.022%)对其锻造后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38+N2钢中添加微量Nb能够细化晶粒和锻后组织,显著地提高组织中的铁素体含量,模拟曲轴锻造后组织中的铁素体体积分数可达到20%,较未加Nb钢提高了一倍。钢中添加微量Nb后,锻件的强度基本未变或略有提高,但塑韧性得到提高。两种不同锻造工艺的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微量Nb元素后的锻造组织受锻造工艺和锻后冷却速度影响的程度较小,可在较宽的工艺窗口下获得满足用户要求的组织和性能。  相似文献   
4.
线缆绝缘故障定位技术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缘故障是线缆的常见故障之一 ,当两个绝缘线芯之间处于低绝缘 (或不完全击穿 )条件下其定位技术更为复杂。本文主要讨论了线缆在这种条件下的绝缘故障定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分析了提高定位精度的几种方法 ,并以实例介绍了实践中的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5.
依据铸体薄片、压汞和驱替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形几何和灰色关联等方法,对陈堡油田阜一段和阜三段2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特征和微观非均质性及其对驱油效率和采收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大孔隙喉道决定了储层的渗透性,而渗透率并不完全决定驱油效率,孔隙和喉道的均匀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油层的驱油效率和油田开发效果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油层改造、提高开发效果和采收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930℃下对20MnCr5钢齿轮进行常规真空渗碳热处理,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探针和显微硬度计等研究了渗碳层的显微组织、元素分布和显微硬度。结果表明:渗碳层表层组织由高碳针状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组成,随距表面距离增大,针状马氏体向板条马氏体转变;渗碳层中还析出了条状富铬碳化物和球状富锰碳化物,碳化物呈弥散分布;渗碳层表面硬度为860 HV,远高于基体,随距表面距离增大,渗碳层硬度下降。  相似文献   
7.
石油钻井过程中,抓好现场的安全管理责任重大。本文针对石油钻井施工中的特点,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安全管理的工作重点是要加大对现场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提高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监督的风险识别能力,以达到在钻井作业中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钢中贝氏体相变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支持扩散或切变机制的学派都提供了很多实验观察的事实和理论计算的结果。目前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争论的重点在于:碳原子和合金元素原子在贝氏体相变时的行为,贝氏体的形核理论和整体动力学,贝氏体相变造成的表面浮凸及贝氏体相变晶体学等。对最近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外界条件(应力、磁场)对贝氏体相变的影响总结分析后发现,钢中贝氏体相变机制可能与钢的成分和相变温度相关而非单一的相变机制。日后需对贝氏体相变与钢的成分和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而并不是仅限于论证贝氏体是由单纯的扩散还是切变机制形成。  相似文献   
9.
张向葵  赵四新 《轧钢》2012,29(6):24-28
研究了轧制变形量和回火工艺对高强钢厚板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第Ⅰ、Ⅱ阶段变形量从0.64/0.50变为0.52/0.62,比降低30℃终轧温度对提高钢板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贡献更大。回火后,钢板的强度由位错密度降低导致的位错强化减弱和细小析出物析出导致的析出强化增强交互影响决定,钢板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体视显微镜(SM)、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仪(EDS)等对Y15易切削钢孔洞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孔洞两边的裂纹呈应力裂纹特征,是最后一次热轧后方坯冷速过快所致,而孔洞则产生于随后的冷拔过程中。通过将方坯轧后空冷改为进缓冷坑缓冷后,制作的零件再无孔洞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