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描述某厂结晶器内钢液流动的数学模型;用有限体积法求解,研究了结晶器内的钢液流动行为,详细分析了结晶器浸入式水口(SEN)插入深度、侧孔倾角和拉速对结晶器内钢液流场的影响.得出了适合该厂连铸工艺条件的浸入式水口形式和拉坯速度,即水口合理的出口倾角应为向下15°左右;在水口结构一定条件下,水口插入深度140~170mm比较适宜;合理的拉速应控制在1.4~2.0m/min.  相似文献   
2.
以某钢厂120 t单孔底吹氩钢包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FLUENT软件对不同吹氩条件下钢包内钢液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预测混匀时间。结果表明,吹孔位置位于1/2R处,氩气流量为100 L/min时,钢液的混匀时间最短,钢包内钢液的搅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大方坯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三维电磁场与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描述大方坯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过程的电磁场和流场三维数学模型,并分别用有限元、有限体积法进行数值求解,对电磁场计算结果进行了实测检验.结果表明,电磁力在水平面上呈周向分布,铸坯边缘上的切向电磁力在搅拌器中心横截面上最大,在结晶器出口处有一峰值.钢液在横截面内旋转流动,而在纵截面内形成4个旋涡.在铸坯内,从水口向下吐出的钢水与向上回流的钢水流股相冲突,使流股侵入深度变浅,同时使流股向四周发散,从而有利于传热.励磁电流强度与频率对电磁力和流场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互联网信息化教学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集中表现为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凭借着生动形象、便捷、易被接受、能给人以直观印象等优势特点,备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能达到很好地教学效果。本文将就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现状,对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法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5.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机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工业4.0的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改变国家间的比较优势,重塑全球产业竞争力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火工品生产企业也要紧跟发展大势和改革潮流,结合自身实际,逐步转变生产组织方式,按照"杜绝1.0,淘汰2.0,普及3.0,融合4.0"的总体思想,向着先进制造型企业一步步迈进。  相似文献   
6.
文中总结了异型坯连铸主要缺陷的形成机理与应对措施.就腹板纵裂纹、圆角处裂纹和表面夹渣方面分析了表面缺陷产生的原因;以中心裂纹、翼缘顶端角部裂纹和气泡的特征说明了内部缺陷的发生机理.对于表面质量缺陷,主要是对钢水成分、冷却方式、保护渣性能等进行优化;对于内部质量缺陷,主要通过调整钢水过热度、拉速、浸入式水口位置等方案进行改良.最后,阐明了异型坯连铸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  相似文献   
7.
依据达钢现有生产装备情况,开发出中高碳硬线钢的生产工艺流程,即铁水KR脱硫预处理→顶底复吹转炉→LF精炼→连铸,并通过采取大渣量单渣法转炉脱磷、无铝脱氧、LF炉白渣精炼、使用低氮增碳剂、连铸保护浇注及结晶器电磁搅拌等措施进行工艺优化,有效控制了钢中气体含量及夹杂物水平,提高了钢水可浇性,保证了连铸坯质量,使轧材性能达到了硬线钢的要求,满足了用户对产品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钢包传热数学模型和有限元模拟计算,分别采用代表值法和能量守恒法分析重钢炼钢厂210t钢包不同烘烤温度、不同绝热层材质对钢水温降速率的影响,并对不同工况的钢水温降速率作了预测。结果表明:代表值法和能量守恒法计算的钢水温降速率有较大差异;钢包烘烤温度对钢水温降速率影响很大;钢水浇注过程中温降速率比静置的要大。  相似文献   
9.
针对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依托网络炼钢平台,构建了冶金工程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贯穿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艺实训、专业实验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实践表明,将网络炼钢平台应用于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电解液温度(40-70℃)、电流密度(200-320A/m~2)、H_2SO_4浓度(110-230g/L)、Cu~(2+)浓度(25-65g/L)、极间距(20-35mm)等工艺条件对铜电解精炼过程直流电耗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密度和极间距的增大,直流电耗显著升高,随电解液温度和硫酸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随着电解液中铜离子浓度的增大,直流电耗先急剧降低,然后趋于平稳,在55g/L时电耗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