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型磨机内磨球的磨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磨损表面和亚表层两方面分析了大型磨机内磨球的磨损特点,结果表明,随磨球硬度增加,磨损机制由以切削机制为主向剥层或剥落机制转化,而亚表层的白层或白带是引起剥层或剥落的主要原因,对此提出大磨机内磨球硬度宜选择在53-58HRC的高硬度范围。  相似文献   
2.
白层静载磨损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冲击磨损试样表面的白层,用静载磨损方法研究了该白层的磨损特性,分析了其失效形式,并讨论了组织类型对白型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试样表面有白层晨,磨损出现块状剥层,而无白层试样则呈切削磨损,白层导致块状剥层磨损,降低材料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3.
杨业元  方鸿生  郑燕康 《金属学报》1995,31(19):324-328
试验发现,低应力冲击磨损(冲击能量为3.5J)以微切削为主,而高应力冲击磨损(冲击能量≈160J,与实况相近)以块状剥落为主,且其磨耗显著增大.材料组织类型影响高应力冲击磨损,贝/马复相组织具有优良的抗高应力冲击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4.
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等四国生产的磨球,从成型方法,材料成分,组织性能以及耐磨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白层形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冲击磨损所形成白层的组织形态,试验结果表明,钢中白层的亚结构具有多种形态,由表及里依次为细条状,缠结胞状,多边网状和等轴状位错组态,它们均由不均匀变形造成,观察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白层的形变机制。  相似文献   
6.
冲击磨损失效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高硬度钢的冲击磨损失效规律及实质。采用循环斜冲击磨损试验方法,通过对材料的磨耗、磨损亚表层组织及磨悄的分析,讨论了材料的冲击磨损失效特点,并提出了相应失效模型。结果表明:冲击磨损表层形成了二个特征区域,即白层和形变层。白层实质上是冲击表层的强烈变形区,白层导致材料失效。在实验基础上,文中提出了白层诱发失效的二种模型。  相似文献   
7.
接触应力状态对材料冲击磨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业元  方鸿生 《金属学报》1995,31(7):B324-B328
试验发现,低应力冲击磨损(冲击能量为3.5J)以微切削为主,而高应力冲击磨损(冲击能量≈160J,与实况相近)以块状剥落为主,且其磨耗显著增大。材料组织类型影响高应力冲击磨损,贝/马复相组织具有优良的抗高应力冲击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8.
首次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Cu-Zn-Al合金中的马氏体浮突和贝氏体浮突进行了定量观测。在此基础上,将AFM的测量结果与马氏体相变表象理论(PTMC)进行了对比,发现马氏体浮突角与PTMC理论相符合,而贝氏体浮突角与PTMC理论不符合,说明贝氏体相变机制与马氏体不同,不可能是切变机制;同时发现贝氏体浮突是一组贝氏体亚单元所造成的浮突组成的浮突群  相似文献   
9.
针对冲击磨损试样表面的白层,用静载磨损方法研究了该白层的磨损特性,分析了其失效形式,并讨论了组织类型对白层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试样表面有白层时,磨报出现块状剥层,而无白层试样则呈切削磨损,白层导致块状剥层磨损,降低材料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