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纳滤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滤膜是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的一种压力驱动膜,分离机理较反渗透膜和超滤膜复杂.由于具有分离选择性高、操作压力低、不需添加化学试剂、可回收有用物质等优点,纳滤膜在造纸废水、重金属废水、垃圾渗滤液、纺织废水等的处理及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的研究、应用中受到高度重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丹江口水源对北方某市管网铁释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丹江口水库水源调入北方某受水区城市后对管网水质可能造成的影响,开展了初步的模拟管网中试研究。从北方某受水区城市的实际管网中挖取了历史通水水源不同的4个地点的无内衬铸铁管并运输至丹江口中试基地,搭建了4套管网模拟系统,并在水源切换为丹江口水源水后对模拟管网进、出水水质进行了6个月的连续跟踪监测。中试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水的拉森指数在0.5左右,低于该北方受水城市的地表水但高于其地下水,具有微弱的腐蚀性。水源切换后,原通地下水的管道铁释放量最高,呈现"黄水"现象,切换75 d后逐渐达到稳定,"黄水"现象消失;而原通地表水为主的3套管道系统只在水源切换初期铁释放量较高,约30 d后铁释放趋于稳定并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管网水的铁释放量与出水浊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水源切换后伴随总铁释放量的增加,管网出水的pH值、总碱度、总硬度、溶解氧浓度明显降低。不同管道对水源切换响应的差异与其内壁的管垢特征不同有关,长期通地下水的管道内部管垢较薄且无明显分层特征,而长期通地表水的管垢较厚且多呈瘤状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相似文献   
4.
合成γ-丁内酯工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制的共沉淀方式制备CuO/ZnO/Al2O3催化剂,在常压下考察该催化剂在气相和液相对1,4-丁二醇脱氢制备γ-丁内酯的活性效果.在适宜的气相条件和液相条件下,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活性和操作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三门峡市槐扒黄河提水工程是解决渑池县、义马市两地区工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以及沿线人畜吃水、部分农田灌用水的综合性基础设施工程。该工程取水方案的选择事关重大,我们通过对当地水资源、洛河引水、黄河引水三种水源的大量分析,确定以黄河南岸渑池县槐扒西坡村引水。槐扒取水口上游有三门峡水库、下游有小浪底水库,水量丰沛,引水较有保证。  相似文献   
6.
采用铁碳微电解、Fenton氧化及其耦合工艺处理北方某橡胶助剂公司的橡胶助剂冷凝废水。当进水COD为7000mg/L时,铁碳微电解工艺初始pH为3,铁碳球投加量1250g/L,反应120min时,COD去除率为30%,B/C为0.34;Fenton氧化工艺初始pH为3,H_2O_2/Fe~(2+)摩尔比为10,H_2O_2投加量50mmol/L,反应60min,COD去除率为77%,B/C为0.26;铁碳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的COD去除率为60%,B/C为0.13。采用单独工艺处理该废水要优于耦合工艺。  相似文献   
7.
小区中水回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智礼  邓建绵  周静 《市政技术》2007,25(2):131-133
通过实例对比对小区中水回用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进而证明中水回用是解决目前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典型河段悬移质泥沙模拟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上修建的水利工程改变了原有河道水流泥沙的运动形式,而泥沙含量众多的悬移质泥沙往往影响着工程或河道的淤积状况,只有深入研究悬移质泥沙的运动形式,运用不同方法模拟河流悬移质泥沙对河道、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影响,重现河流泥沙运动规律,揭示出悬移质泥沙对工程的影响机理,探求出减少泥沙侵害的技术途径。本文以模型试验设计的最新成果,运用模型试验方法和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并结合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了天然河道典型河段悬移质泥沙冲淤问题,为解决工程泥沙问题探求一条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南方某市2019年以来给水管网“黄水”问题投诉占到用户关于水质问题投诉的约50%。总结多个水厂供水区域“黄水”发生规律发现,集中发生在2019年7月和8月的规模性“黄水”主要致色成分为锰,其与出厂水锰浓度升高至0.02 mg/L以上直接相关,“黄水”样品中的锰超过0.1mg/L标准限值,反映出管网中发生了锰的沉积再释放问题;色度与锰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主要致色成分为铁锰的非规模性“黄水”的主要原因是管网腐蚀以及锰的沉积再释放。因水源而引发“黄水”的水厂在将水库水切换回Mn(Ⅱ)浓度较低的江水后,集中性“黄水”投诉很快消失。对于另一因原水锰浓度升高而导致“黄水”投诉的水厂,在水库水锰浓度升高后加大投氯量、投加氢氧化钠等控锰效果并不理想;随后同时投加5 mg/L粉末活性炭(PAC)和1 mg/L氯,通过构建催化氧化能将出厂水锰浓度迅速控制在0.01 mg/L以下,成功抑制管网“黄水”。提升水库取水高度后进厂水锰浓度也相应下降。综上,监测原水Mn(Ⅱ)浓度,采取高效除锰措施将出厂水锰浓度控制在0.02 mg/L以下,以及对管网进行维护更新是控制“黄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