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7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云峰 《上海涂料》2006,44(4):34-37
介绍了汽车涂装工艺电泳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缺陷,对这些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阐述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硫酸水解、超声和TEMPO (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氧化3种处理方法分别制备了纳米纤维素(CFR-CNC、CFR-CNF和CFR-TNC)及相应薄膜,对纳米纤维素微观形态、结晶度、热稳定性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比较了纳米纤维素薄膜的形态和机械性能。结果表明,3种纳米纤维素具有不同的长宽比(29.2、163.7、132.2)和结晶度(62.5%、52.8%、43.9%)。红外光谱图表明,3种纳米纤维素的纤维素分子结构并未改变,且CFR-TNC成功引入羧基。3种纳米纤维素薄膜中,CFR-CNF薄膜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36.6 MPa),CFR-CNC薄膜具有较好的抗形变能力,并且3种薄膜均具有良好的透光性。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拉丝用Q195L线材的市场前景和广钢转炉的工艺状况。介绍了广钢结合用户对拉丝线材的使用要求而提出的开发拉丝用Q195L线材的初步工艺方案和试制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转炉炼钢厂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退废、脱方及横向裂纹废品,提高连铸坯质量。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某厂改造前新水用量较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简述了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改造和管理措施.结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风、光发电的波动性增大了电网消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难度,针对该问题引入需求响应参与度模型,采用分层优化的方法研究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配置问题。在规划层考虑需求响应改造成本与网损灵敏度,确定电网调控负荷容量及分布式电源安装位置;运行层考虑需求侧负荷受控参与、电价激励主动参与2种模式,评估不同参与度场景中的经济效益、可再生能源使用率、电压稳定性及削峰填谷等指标。同时,求解过程采用模拟退火-粒子群混合算法,以提高分层优化模型的求解效率并保持解集的多样性。最终结合东北地区实际配电系统进行仿真分析,表明需求侧参与分布式电源并网能够有效改善能源消纳和削峰填谷效果,结果验证了所用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配合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综合治理措施的需要,从工程运行安全、水库功能发挥、对旅游景观的影响、对梯级电站运行效益的影响以及对电网影响等方面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推荐协调和平衡各方需求的水库运行调度方案,并制定相应的调度原则及水库调度图。计算分析表明,水库运行方式优化对消落区景观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井壁稳定性问题是石油钻井工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利用测井资料研究井壁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文章利用声波、密度测井资料计算了岩石力学参数、岩石强度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应力计算、进而确定了地层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预测了安全钻井液密度范围,为钻井设计提供参考,并可指导安全钻井。通过新疆X 201井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的测井预测值与实钻钻井液密度对比分析,证明利用测井资料评价井壁稳定性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2009年11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唐立俭领队,杨东、姜新亮、杜以祝、曹彦波四名选手组成的团体赛参赛队,参加了由六大行业协会联手举办的“2009年吊装能手大赛”,他们以优良的理论成绩、过硬的操作技能、默契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勇夺大赛团体赛体第一名,为公司赢得了荣耀。同时,十建公司还获得了大赛的优秀组织奖。  相似文献   
10.
引发食源性疾患的天然毒素研究概况(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普遍认为致病性微生物 (有害菌、病毒和寄生虫 )和毒素是食源性疾患的直接病原。[1] 其中毒素的主要来源是 :( 1)食品中自然存在 ;( 2 )有意和无意添加于食品中的添加物及环境污染物 ;( 3)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产生的病原体等。[2 ] 它们或者在肠道中破坏有益菌群引起代谢紊乱 ,或者通过胃肠道吸收后作用于中枢神经等使摄取者中毒 ,甚至危及生命。具体表现为 :[3] ( 1)胃肠道刺激 ;( 2 )在一些重要器官的疾病中充当抗原和病原 ;( 3)辅助抗原 ,形成辅抗原 ,改变免疫响应过程 ;( 4 )错误地活化巨噬细胞 ,导致人体对过氧化物的有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