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3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任欢  赵兵涛  王东燊  张芸 《化工进展》2020,39(3):882-889
为探究颗粒负荷对小型旋风器内气固两相流动的影响,基于雷诺应力模型(RSM)和欧拉-欧拉方法的混合流模型(Mixture)进行气体-颗粒、颗粒-颗粒的相间耦合计算。采用粒径为0.5~5μm的颗粒组在40L/min、60L/min和80L/min的入口流量下模拟0~3kg/m3的5种不同颗粒浓度工况,通过对比旋风器内纯气相流场和颗粒负荷流场的不同,研究了颗粒的存在对流场的影响;探究了入口流量和浓度变化对旋风器内分离效率和压降特性的影响。基于模型有效性验证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较高颗粒浓度负荷使旋风器内的气相流场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入口流量的增大,旋风器的分离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压降呈非线性增大。随着颗粒浓度的增大,旋风器的分离效率逐渐增大,压降先减小后增大。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放风器技术经济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不同进口回转通道形式和角度旋风器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关联序指出了各种不同类型旋风器的性能优劣程度。结果表明,具有双进口渐缩回转通道的旋风器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煤与藻类生物质混合燃烧过程中NO和SO_2的排放与转化特性,将华亭煤和马尾藻以不同掺混比进行混合燃烧实验。结果表明:将华亭煤和马尾藻混燃可有效降低典型污染物的排放;与纯华亭煤相比,添加25%马尾藻和50%马尾藻后NO转化率分别降低了4.37%和44.49%,SO_2转化率分别降低了32.16%和53.81%。  相似文献   
4.
为精确建立分割粒径与旋风分离器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之间的复杂映射关系,发展了基于数据驱动的BP神经网络(BPNN)的分割粒径模型。使用全局量纲分析,提出环形空间雷诺数、表征旋风分离器本体尺寸影响的量纲为1数和排气芯管插入深度尺寸比作为网络输入参数,表征空气动力等效分割粒径大小的量纲为1尺寸作为网络输出参数,分别确定了训练算法和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对BPNN分割粒径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贝叶斯正则化算法优于L-M算法和拟牛顿算法,并在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7时达到最优预测性能。与理论模型、半经验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贝叶斯正则化BPNN分割粒径模型展现出了较好的预测能力和泛化性能,模型预测的均方误差为0.136、决定系数为0.975。  相似文献   
5.
利用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仪(DRIFTS)对甲烷/丙烷在氧化铁表面还原NO的反应进行了原位研究,分析了不同气体在氧化铁表面的吸附特点以及在有O_2条件下甲烷/丙烷还原NO的中间产物生成特性。结果表明,氧化铁对NO有着较好的吸附能力,NO能够以不同桥式硝酸盐与硝基的形式吸附于氧化铁表面。这些吸附物种热稳定性各不相同,并且可能会被氧化铁中的晶格氧氧化产生新的吸附物种,对进一步与还原剂发生选择性催化反应有着重要的作用。甲烷与丙烷在氧化铁表面还原NO的微观反应机理通过一系列路径完成。还原剂吸附于氧化铁表面,与由NO吸附形成的含氮吸附物种相互反应,形成一系列碳氢中间产物,通过进一步反应还原NO;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O_2会参与碳氢还原剂与含氮吸附物种的竞争反应,并形成R—COO-、CH3COO-等更多活性中间物种,这些活性中间物种通过与NO不断的反应最终还原NO为N2。  相似文献   
6.
从系统性、前沿性及生动性方面阐述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国外教材的特点,并与国内教材进行了比较,初步探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期能够对目前国内"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化学链燃烧是一种新型的清洁燃烧技术。其中载氧体的反应性能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2种金属(Cu、Ni)添加惰性载体(Al2O3)通过机械混合法制备的氧载体进行了化学动力学和持续循环性能做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添加惰性载体之后可以改变其化学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从而增强载氧体的反应性能,借助SEM表征技术,并且发现可以大幅度改善载氧体的循环能力。  相似文献   
8.
旋风器进口回转通道分级效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兵涛  沈恒根 《化工机械》2001,28(6):321-323
提出了一种新的旋风器进口回转通道的横混分级效率模型 ,分析了等截面和变截面两种通道的分级效率模型形式 ,并与已有的回转通道分级效率模型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 ,该模型能更合理地描述旋风器回转通道内气固两相的分离能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布雷顿循环的原理与特点,对典型循环结构的动力部件与换热部件布局的效率和功率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运行参数对循环效率的影响规律,同时进一步阐述了关键循环动力部件(叶轮机械包括压缩机与透平)与换热部件(热交换器)的综合技术性能及部件选择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实验中循环操作参数取最低温度为32 ℃、最高温度为342 ℃、压比为1.65时,循环效率可达31.5%;最低循环温度下降和最高循环温度升高有利于改善循环效率,并且对于复杂循环一般存在最佳压比;根据循环输出功率大小,叶轮机械一般采用径流(<10 MW时)或轴流结构(≥10 MW时);与常规换热器相比,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具有更为紧凑的结构和高效的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