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4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微波加热的方法,利用硅烷偶联剂KH-550开展对水处理应用中易于降解的丝瓜络进行表面改性的研究。拟通过减少纤维表面的羟基,以降低丝瓜络的亲水性,达到提高纤维耐微生物腐蚀性、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结果表明,碱预处理对丝瓜络的吸湿性能影响显著(P0.01),增加纤维表面的粗糙度,有利于后续的改性;通过NaOH和KH-550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和5%,浸泡和微波反应时间分别为60 min和60 s条件下的改性,丝瓜络的吸水率比未改性时下降了22.43%;正交实验表明,微波处理时间和KH-550含量这2个因素对改性效果的影响显著(P0.01);对丝瓜络改性效果的影响大小顺序为:KH-550含量微波处理时间NaOH含量浸泡时间;优化条件为:NaOH和KH-550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和1%,浸泡和微波反应时间分别为30 min和180 s。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提取教学成果的一部分,围绕着坂茂“鹰取纸教堂”的内外空间,首先介绍纸教堂作为灾后实验性临时建筑的建设背景以及基本情况,尔后通过对其空间限定要素、功能组织、流线规划的归纳和梳理,对其空间秩序与构成原理进行解读;进而分析和总结纸教堂空间的四大特性:即方向性、流动性、渐变性和层次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地政府大力推广建设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文章通过DL村的典型调查,对半熟人社会秩序下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进行分析,指出"镇-行政村"两层级配置存在的三大问题及成因,对服务设施体系与自然村熟人社会、农业环境的结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竹  楼瑛浩  裘知 《华中建筑》2014,(11):46-50
我国的适老化居住研究起步较晚,其养老体系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缺乏政策支持、居住适应性差、养老形式单一等。而日本作为较早进入老年社会的国家,其养老体系在政策一体性、更新潜质性、居住多样性等方面发展较为成熟,对我国的养老体系发展有着较大的参考意义。本研究通过借鉴日本养老体系,试探性地从政府政策、社区环境、住宅内部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更新策略及其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系统演进的适应性视角,运用参 与式脆弱性评估方法,针对台风灾害的扰动模 式和人居环境防灾的脆弱性等问题的研究,揭 示出浙江滨海平原地区“台风—内涝”的灾变机 制,提出了动态调控避难空间资源,健全基于小 微流域的镇级脆弱性补偿机制、营建传统圩区 的“功能与时序”、设置“控涝单元”等人居环境 营建的适应性策略,旨在为我国滨海平原区人居 环境的防灾减灾与品质提升提供相应的理论与 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7.
高明明  王竹  裘知  王思成  华懿 《室内设计》2023,38(2):129-135
我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在内外 合力作用下经历了由“增量”到“提质”的转变, 相关研究也从过往规划统筹的导向逐步转向以 人为本,进入百家争鸣的新时期,但其建设仍表 现出闲置和类型不全等问题。以动态发展的视 角梳理我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的发展 历程,从配置原则、配置方法、配置结果三方面 对其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总体上对标城市社区 公共服务设施的营建逻辑,配置原则体现出效 率与公平的角力伴随以人为本的转变,配置方 法由空间因子分析转变为融合非空间因子的综 合建模,配置结果则反映出层级化配置体系逐步优化的特征。目前借鉴城市社区配置理路的研究及案例研究无法应对乡村的多样化特征和村 民需求,提出在乡村特性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基本项+特色项”的菜单式设施功能类型框架和 在已成型的乡村内为设施科学“选址”的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8.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却无法为其提供住房,在此背景下"城中村"应运而生。根据聚居活动的不同,"城中村"可以被划分为商住结合型、产住结合型和单一居住型三大类。本研究以"温州村"为例,通过自上而下的"城"的规划与自下而上的"村"的自生长两方面研究,加深人们对"商住混合型"城中村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地区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对乡村老年人行为特性和空间偏好的认知尚处起步阶段。通过行为平面方法,从乡村老年人在村域公共空间的分布特性切入,分析老年人的聚集现象,由此总结出功能性与场所性两种聚集方式的特性以及得以形成聚集的相应空间特质,并进一步讨论兼容与转移两种空间异用现象,以为今后的乡村老年建设实践提供认知特性、引导设计、规避偏差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